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再迎新契机

2021-01-11 14:06:26 中国能源网   作者: 张学坤  

“十三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其装机增速每年达到12%,正在成为能源增量的主体。而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可再生能源再次成为我国“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中能源发展的基调。

10月26日-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成功召开,会议中确定了我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蓝图。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也向世界传递了坚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的信息。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仔细看这份建议稿,可以发现国家对于能源的清洁化发展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我国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合理配置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在远景目标中还提出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继续将新能源产业列为了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

随着碳达峰目标的明确,以及将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将更充足,这为“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新契机。

目前,我国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为330亿立方米,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00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碳排放的30%。因此,习总书记提出我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对于我国能源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因此,以经济和能源的发展来考虑,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是“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十四五”期间,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消费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实现充分消纳则是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

考虑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为了实现“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需要统筹规划新能源发展与电网建设,实现网源协调发展。新能源发电具有季节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在地域上又呈现能源资源和负荷的逆向分布,需要多资源互补、跨地域互补。

其次,需要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问题。

一是建立全国电力市场的新能源消纳市场机制,支持新能源富集地区开展现货市场交易,并完善备用、调频等配套电力辅助市场建设。二是加强电力系统灵活调控能力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电站的建设,积极推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三是完善需求侧响应机制,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有序充放电、客户侧储能装置参与电网调节等措施,主动响应可再生能源出力变化。

众所周知,只有消费者的意识转变了,才能提高能源绿色消费市场需求,通过市场机制传导到生产侧,才能带动绿色电力生产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十四五”是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全新起点,由于摆脱了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化改革,可再生能源产业将会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