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中国正式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以来,中国一直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世界前列,其决心与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决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再次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何为“碳中和”?其通俗的涵义可理解为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互抵消,从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巴黎气候大会的自主承诺以及此次的“碳中和”目标既是对当前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以倒逼的形式促使中国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做出更好的表率。
当前,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导向的战略方针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过程中,我国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不断得到淘汰,优质产能不断得到强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往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服务业得到大力地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得以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在缓慢的改变,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不断下降,以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的比重正不断地提升。2015年,我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承诺至2020年我国的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5%,但是实际上我国2019年就已经超过了这一个比例,并达到了15.3%。在电力行业,我国非化石能源的装机比例已经达到40.8%,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是38.4%。由此可见,我国的能源转型初见成效,在巨大的倒逼压力之下成就显著。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机遇在于这种倒逼机制可以促使我国能效的显著提高,并推进重点部门的节能增效,如工业领域、建筑领域、交通领域等,加强实施工业领域的重点工程改造,对一些老旧、低效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换代,促进节能技术与产品的使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从2000年开始至2018年,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将近3倍,而近三年提高成果更加显著。
然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的低碳发展转型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是经济结构还没有转型到位,优质产能还没有完成释放,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仍然任务艰巨。二是在能源清洁与绿色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似乎更大,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60%左右,清洁绿色能源的比重仍略为较低,这些都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性以及艰巨性;三是我国的能效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更是远低于欧美及日本等发展国家,无论在技术、产品以及管理模式上与先进国家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尽管结构增效效果明显,但在管理增效与技术增效上仍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在恰当的时机下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要求与期望。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目标与决心。在这个决心与目标之下,中国愿意迎接挑战,同时拥抱机遇,中国在用另一种行动与方式在向世界展示“中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