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我应邀参加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关于石油价格战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的讨论。主持人胡一虎说,最近一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爆发、石油价格战等一大群“黑天鹅”漫天飞舞,世界经济前景扑朔迷离。我在回答提问时说,黑天鹅多少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如我们在童话世界里看到的,这些黑天鹅已经汇聚在一起,变成了一头极具破坏力的灰犀牛,正朝我们快速奔来。它给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冲击,包括对石油行业的冲击,将远大于国际油价“三国杀”的影响。
这段对话很有意思,但无法在那里展开。我在此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与业内同仁分享。
纵观石油行业160多年的历史,国际油价经历了无数次油价的涨涨跌跌。从事石油行业时间较长的人士都知道,这个行业周期性很强。基本逻辑是:低油价刺激消费,打压并淘汰高成本产能,减少产量,抬高油价;而高油价则打压消费,增加产出,并鼓励替代能源发展,减少消费,再压低油价。在这样的周期轮回中,行业洗牌重整是非常正常的事。
与以往周期不一样的是,这次我们面临的是百年不遇的全球大瘟疫,持续时间不会太短,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也会很大,我们已经从全球主要股市短时间内多次因暴跌而触发熔断机制中看到了先兆。它与2008年的次贷危机不同,影响的是实体经济,导致的是百业消停。
本次疫情大爆发和油价大暴跌发生在世界经济很脆弱的时期。欧洲还没有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靠的是量化宽松与超低利率政策来维持经济,而实质性改革举步维艰,社会矛盾严重,创新乏力。美国也采取了量化宽松与超低利率办法提升资产价格,导致股市泡沫和债务高企。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包括与中国的贸易战,也给美国经济蒙上阴影。日本原本想利用东京奥运会重振萎靡的经济,却不得不面临奥运会可能推迟2年举办的局面。韩国也是这次疫情的重灾区,除了自身经济活动受到影响之外,欧美日中经济的放缓或衰退将共同影响这一外向型经济。
面对衰退,世界各国经济刺激已无多少“弹药”可用。欧洲赤字严重,货币负利率,日本也实施负利率政策。美联储看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分别于3月3日紧急降息0.5%,并于3月15日再度降息1%同时推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计划,其表现的恐慌程度空前,远超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采取的举措,被金融界的专家称为慌不择路,孤注一掷,饮鸩止渴。
石油行业是为经济社会提供动力的,没有了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营的大环境,石油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大环境对石油行业带来的影响,而不只是油价暴跌本身。以往多次油价暴跌,包括因为美国页岩油大幅增长导致的2014-16年油价暴跌,都是石油行业自身的问题,可以自我纠正,不用太多担心。但疫情如果在全球真的失控,造成千万级以上的人感染,几十万人死亡,工厂无法复工,百业持续消停,股市暴跌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将不可避免,全球性大衰退也将成为必然。
疫情是否完全失控还无法定论,但我看到了全球经济危机这头灰犀牛正沿着这条路线飞奔而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贸易战->疫情大爆发->石油价格战->大宗商品市场危机,触发全球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与大洗牌。
这样的局面,我们这代人都没有经历过,也不会知道它会带来多大的破坏。
在17日的访谈中,主持人问我,这次价格战最大的输家是谁?我说不是沙特,不是俄罗斯,也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美国页岩油。我认为最大的输家是被这次价格战不小心碰到的,高度依赖石油且经济状况本来就很差的石油输出国,如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果拉,阿赞拜疆、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巴西等国,他们或许会率先陷入经济衰退。
正如1985年的油价暴跌是苏联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次油价暴跌也有可能加剧本来就很脆弱的国家(如委内瑞拉、伊朗)政权的更替。本来就是强弩之末,被戏称为 “茶泡袋” - 只有在超低油价的开水下才有反应的欧佩克已经名存实亡,“维也纳联盟”从这次俄沙谈判的破裂为标志,也无法再生,国际能源治理体系面临重塑。
这头灰犀牛冲击的还远远不是经济与能源领域,它的破坏将是全方位的。经济层面的问题会进而影响国际政治,地缘政治或将风起云涌。
我有很强的信心中国在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中会胜出。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100万亿元的经济规模和“世界工厂”门类齐全的制造能力,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韧性和潜力。但我也担心中国无法独善其身。对外出口还占中国经济的近三分之一,世界经济的萎缩不仅会影响出口市场,金融危机也会影响中国“三大攻坚战”中目前最为重要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战。
作为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低油价肯定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石油支出,油价也会带动天然气和煤炭价格的下跌。在享受这些红利的同时,必须同时注意到,中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还是石油工程服务重要的输出国,油价下跌对国内勘探开发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包括“2019-2025勘探开发七年工作计划”的落实。油价暴跌影响众多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收益,对中国的油服产业也是巨大打击。同时受到影响将是新能源和石油替代产业,节能减碳的经济驱动力或将减弱。
最能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是中国政府的决心和举措。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增加市场流动性的同时加强对受影响企业实现税费减免等政策性扶持。从1月底至3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央行已经通过逆回购、专项贷款、定向降准等方式累计释放流动性近4.5万亿元人民币。中央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都相继推出了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减少用能成本、减缓房租、提供工人复工补贴等多项措施。
中国政府接下来的政策举措更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虽然还有一定的回旋余地,比如说允许国家财政赤字达到3%,或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专项国债,或在目前降准基础上大幅降息。经济需要刺激,但决策者必须把握好“度”,避免2009年、2012年和2014年出现的刺激过大而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鉴于依然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大水漫灌”式的财政刺激不再可能,但更加宽松的财政政策将是大势所趋。
更多的刺激举措将来自于非财政层面,以“再次入世”的力度进一步改革开放,完善国家治理体制将会释放巨大的潜能。在能源领域,油气体制改革可以更多地发挥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完善全国一张网必不可少的“最后一公里”,并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开展类似英国或荷兰的虚拟天然气交易市场建设。在电力领域,如果能够在输配分开和隔墙售电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或将释放万亿级的市场潜力。还有在节能领域,可以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的同时,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当下网上讨论最多的是疫后的“新基建计划”,指的是既能在短期拉动经济增长,又能促进中国的基础设施能够再上新台阶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5G基建、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按照“新基建”推动者之一恒大研究院院长任泽平的解释,新基建也包括改善国家治理和经商环境的软基建,强调的是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新领域。对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月4日会议已经定调,要求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基建项目都需要投资,投资的项目需要产生收益。在吸取了2009年“4万亿”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政府对投资领域和对象会更加谨慎,更加关注能够产生就业和经济效率的项目,来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相比于当年的“铁公机”,新基建的单个项目不会太大,整体加起来对中国经济的短期拉动作用或许有限,但对长期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将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我预计,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将更多地围绕着“防风险、保就业、补短板、促升级”的均衡目标来展开,GDP增长速度不再成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毕竟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没有提出今年的GDP具体目标。在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只要中国经济稳得住,不出现大的坍塌式下行就是胜利,能够借机推动适应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再上一台阶则是更加伟大的胜利。
此外,中国会彻底评估本次疫情中出现的产业链中断问题,把相关产业列入已经在梳理的“卡脖子”技术清单,或单列高端产业链短板清单,在中国催生更多新的产业,加快进入国际分工的中高端产业链。因此,中国不仅可以在本次疫情中率先复苏,更能通过“新基建”加速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完善产业链布局,在全球竞争中胜出。
油价下跌可能还没有见底,石油行业的海啸正向我们冲来。能源企业要想方设法活过这次海啸,同时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一是加速布局数字化,包括线上会议、远程办公、线上流程等一系列已在进行的无纸化作业进程。
二是利用好工业物联网技术,积极推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降低成本的智能化业务发展。5G的推广应用将给这些业务提供更好的技术基础。
三是发展无人值守与无(人与人)接触服务。疫情期间试点成功的一些无接触服务将会在疫后变成常态,包括服务机器人,无人值守超市,无服务员餐厅等。
四是更加注重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常态化待机测试,增强在紧急关头的自救能力。包括应急物资的生产、存储和调配能力,今后电力系统或需建立如战略石油储备一样的体系,在外部电力供应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可以维持运营一段时间,提高城市或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五是将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到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去。许多“新基建”项目,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医疗与健康领域的基础设施,都将围绕着智慧城市作为应用场景来落实,而清洁、稳定、可靠、安全的能源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是智慧城市的基础。疫情后,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安全与健康应成为智慧城市的主要考量指标,城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与这些指标更加紧密地挂钩。
凤凰卫视主持人还问了一些很好的问题,体现了媒体与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我不在这里展开,而是把它当作附录,供大家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附录:凤凰卫视问答
问题1:以史为鉴,您觉得这次2020年的石油价格战跟历史上哪一次更相似一些?
陈新华:我觉得1985-86年那次更相似。因为其他几次(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需求下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需求下跌、2014-16年美国页岩油革命造成的供应过剩)都是客观世界供需关系引起的,不叫价格战。这次和1985-86那次一样,也叫价格战。他们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类似的背景:那就是它们都是在“减产保价”失败的背景下发生的。1985年那次,沙特为了保价,把自己的产量从1980年的1000万桶每天降到1985年的350万桶每天。这次也是为了保价,沙特在2016年底联手俄罗斯成立了所谓的“维也纳联盟”,主动减产。两次减产保价的结果是,把自己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1985年之前是给非欧佩克成员和欧佩克内部不守规矩的成员,这次是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
类似的主角:价格战都是由沙特发起。1985年是沙特主动放弃“机动生产商”的角色,开足马力生产,价格从1980年的最高35美元跌倒1986年的最低7美元。这次也是沙特为主角,与俄罗斯谈判破裂后,大幅度下调官方价格,并宣布将开足马力生产,从目前的990万桶每天增加到1250万桶甚至更高。
类似的目的:就是为了抢回丢失的市场份额。
类似的敌人:1985年沙特针对的主要是非欧佩克产油国和欧佩克内部不遵守纪律的成员国。这次也是,敌人是不受限产协议约束,抢占他们市场份额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和“维也纳”联盟内部沙特认为减产力度不足的国家,如俄罗斯。
尽管有这么多共同点,我必须指出,这次与1985年相比的二个非常重要的不同点,那就是:
1985年的价格战只限于石油市场,对象是非欧佩克生产国,目的是争回市场份额。这次是多种危机的叠加:疫情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一月底中国疫情爆发引发石油市场因为需求的下跌而造成油价15%左右的下跌,所以油价下跌是在价格战之前就开始了。
第二个不同点,1985年沙特一家说了算,这次还有俄罗斯。表面上看,是沙特没有与俄罗斯达成减产协议,而实际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对手,就是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
问题2:这次价格战会持续多久?
陈新华:1985年那次,沙特开足马力生产后,低油价打压了一些高成本的石油生产国,但主要还是靠需求的快速增长来慢慢的使得油价恢复正常。整个过程持续了4年,到1989年才回到价格战之前的水平。
这次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首先要看全球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发展情景如何?就是说需求什么时候能够回来?这个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短期内需求下降的压力很大。
其次,要看低油价对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有多大的影响?
沙特:生产成本可以很低,平均不到10美元,但是国家开支很大,需要70美元左右的高油价来维持。沙特顶不住长期的低油价。
俄罗斯:整体承受能力比沙特强,42.5美元预算平衡,国家对石油的依赖也没有像沙特那样严重。再说可以通过卢布贬值来继续支撑本国的石油工业,卢布最近也有大幅度贬值。俄罗斯需要打击美国页岩油气,这是国家既定战略,看不到效果他们不会轻言放弃。
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高成本的会关闭,但根据挪威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公司提供的数据,80%的美国现有页岩油产能的盈亏平衡油价已经降到布伦特30美元和WTI25美元。即使WTI美元维持在30美元,美国在8月份之前产量还将增长20-30万桶/天。光靠价格战光从成本角度,沙特与俄罗斯联手也打不死美国页岩油。美国成千上万的页岩油企业生命力很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真正影响他们的是现有的高负债率,和今后投资者积极性的退减。他们很灵活,现在可以卷铺盖走人,油价高时马上回来。沙特与俄罗斯这样的正规军很难消灭美国的游击队。
时间长短还要看沙特与俄罗斯是否有意愿回到谈判桌上继续决定减产。但我的判断是,减产也没用,因为需求不会增长甚至下降。由于俄罗斯与沙特没能就减产协议达成一致的根本原因在于石油市场的结构性因素,即需求下降而美国页岩油产量上升,他们之间的价格战不会在短期内将大量的美国页岩油驱出市场,价格战估计将持续一段时间,主要看沙特能够坚持多久。
总体看来,在今年因为疫情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石油需求无法强劲反弹的情况下,我对市场的前景比较悲观。
问题3:这次石油价格战中、沙特、俄罗斯和美国页岩油,他们中最大的输家是谁?
陈新华:油价大起大落对谁都不是好事。我同意刚才冯玉军教授的分析,这次沙特与俄罗斯在价格战方面考虑的不是很周全,都是从非常有局限的角度看问题,没想到他们的举措会带来国际石油市场和金融市场如此激烈的动荡。
低油价对沙特来说也没有好处,沙特这次的举措具有冒险性质,结果极有可能是“损人一千,自伤八百”,或者是“损人800,自伤1000”。低油价对美国页岩油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把它驱出市场。低油价必将减少沙特的财政收入,影响沙特正在进行的多项改革,如“2030愿景”计划,也很难提振沙特阿美的股价。
这次价格战最大的输家不是沙特,不是俄罗斯,也不是他们共同的敌人-美国页岩油。我认为最大的输家是被这次价格战不小心碰到的,高度依赖石油且经济状况本来就很差的石油输出国,如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果拉,阿赞拜疆、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巴西等国,他们或许会率先陷入经济衰退。
问题4:这次石油价格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美股暴跌,多次触发熔断机制。那您之前也谈到了历史上其实很多次石油暴跌,这种情况多吗?
陈新华:应该说,美股暴跌,多次熔断,不是完全是石油价格战引起的。价格战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因为价格战引起股市暴跌并且熔断的是3月9号周一,是对沙特在之前这个周末决定的反应。
历史上类似油价暴跌引发金融市场熔断的案例不多。1985年那个年代,石油还是双边交易为主,全球市场还正在形成,还没有与金融市场结合。1997-98,2008-09两次都是因为金融市场影响油价。
问题5:美国页岩油企业能否挺过生死考验?能扛多长时间?
陈新华:美国页岩油企业几千家,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纯粹产油,有些以产气为主,油是副产品;不同盆地,生产成本不一样。作为群体,他们不会被目前的低油价一棍子全部打死。
低油价对于高成本和高负债率的页岩油企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按照穆迪的统计,到2023年,北美油气行业将有2400亿美元的债务到期,其中2020年就有400亿。2019年油价比较高的时候,还有20家页岩油企业债务违约,今年的数量肯定非常大。400亿相对于美国这个大市场可能比例不高,但可以成为导火索。
问题6:美国页岩油危机撞上疫情爆发,会否加速石油美元的终结?“石油-美元-美债”的石油交易体系会否被打破?
陈新华:石油美元的终结会加速,但替代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这次危机将导致整个世界洗牌重整,石油美元或许只是大系统重整中的一个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