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引爆点:美国的“极限施压”与伊朗的“绝地反击”

2019-08-05 16:25:39 特别报道

5月3日,全世界都把目光聚焦在美国和伊朗这对怼了四十年的“超级大冤家”身上。

这一天是美国于去年11月4日宣布对包括中印日韩等八方进口伊朗原油给予为期180天豁免的到期之日。鉴于美国已在此前一周的4月22日宣布不再对这8个进口国豁免,伊朗对此反应激烈;鉴于美国在4月8日将伊朗革命卫队这一伊朗最精锐“镇国之器”宣布为恐怖组织;再加上美国这几个月在中东“肆意妄为”,3月26日贸然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拥有主权,从而实质性伤害了叙利亚的主权、间接伤害了伊朗利益。美伊之间面临如此复杂的“新仇旧恨”,5月3日这一天会成为全球石油市场格局乃至中东地缘政治局势新一轮动荡的“引爆点”吗?

特朗普政府这一系列“极限施压”、将伊朗逼至墙角的政策举措的确让外界应接不暇,甚至有点喘不过气。而伊朗也不是“软柿子”,其宗教领袖哈梅内伊、总统鲁哈尼和外长扎里夫轮番登场,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予以驳斥和针锋相对,称伊朗的导弹会让美国感到“颤栗”。

局势变得有点胶着,不确定性在增加。

 

 

1// 石油制裁与反制措施

围绕美国对伊朗更趋严苛的石油制裁,很多人都在问:伊声称美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将伊朗的石油出口降为零,这个说法可靠吗?伊朗还有别的方式出口吗?伊朗针锋相对应对美国制裁,会采取关闭霍尔木兹海峡措施?美国会受此威胁而改变主意吗?关闭海峡对美国及国际油市有何影响?还有,如果伊朗石油出口真的降为零,对中国影响有多大,中国可以从哪些国家补缺口?

针对以上问题,清泉的个人看法如下。

第一,即便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措施较上届奥巴马政府强硬许多,但美国将伊朗原油出口降为0的难度依然比较大。一方面,过去180天获得豁免权的8个国家和地区有美国的盟友,他们也在与美国方面斡旋,在没有正式实施归零制裁前仍有交涉空间。另一方面,以2012年美国对伊朗上一轮制裁为例,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彼时伊朗原油出口还能达到60万桶/日至80万桶/日,较平时下降了100万桶/日左右。这个出口量是通过包括走私偷运、可能的通过周边国家终端设施出口、与周边国家出口串换和建立特殊渠道等一系列方式所争取到的。

第二,不管伊朗的石油出口名义上是不是真的降为0,伊朗应该不会主动出击,做出“关闭霍尔木斯海峡”等举动。去年10月美国首次宣布要将伊朗原油出口‘清零’时,伊朗总统鲁哈尼就有强硬表态:不排除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可能性。自己不能出口,周边国家和地区也不能出口,这其中包括美国盟友沙特和科威特。那么问题来了,伊朗只是嘴上说说还是真的要行动?在清泉看来,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可能性很低。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潜在影响太大,它意味着发起地区性战争,意味着伊朗公然站到了海湾石油出口国的对立面,意味着伊朗失去道义的制高点。全球油贸市场逾30%的货物量是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的,如果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不排除油价短期内会冲到100美元/桶以上。

 

 

第三,经历了40年制裁的风风雨雨,伊朗抵御制裁的“坚韧性”和在极端外部环境下的生存能力超乎常人想象。伊朗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拥有门类齐全工业体系的国家。油气出口于伊朗而言非常重要,但尚未重要到离开油气就生存不下去的境地。以2017年为例,根据美国能源署(EIA)的数据,伊朗当年的石油出口收入在550亿美元左右,而同年伊朗的GDP是5000亿美元左右,石油收入只占其GDP的10%左右。可以看出,面对美国和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只要伊朗不率先挑起战争,不犯战略性错误,凭借伊朗的“自力更生”和在国内的腾挪,应该会熬过特朗普执政的“寒冬”。

第四,于中国而言,少了伊朗这一部分的原油进口量总体上应无大碍,但失去伊朗这一多元化进口原油的渠道,由此而带来的“进口溢价”上涨却是大事。根据IHS公司的数据,过去两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量大约为60万桶/日,只占中国2018年原油进口总量的7%左右(十五分之一)。即便中国下步不从伊朗进口原油,也无关大碍,伊朗的出口份额会迅速被其他对中国的出口大国(俄罗斯、安哥拉、伊拉克等)所替代。但问题是,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将会引起市场的连锁反应,变相增加了一些石油出口大国的议价筹码,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的原油进口成本。要知道,进口油价每上升1美元,中国就要多支出近33亿美元的外汇。

 

 

2// 战略博弈与中东乱象

外界普遍感到,特朗普上台以来,特别是近半年来,伊朗及周边局势愈加复杂和不可控。除了伊朗石油制裁的“近忧”,还有局势下步走向何方的“远虑”。这里简要做一分析。

第一,美国对伊朗政策的核心在于遏制伊朗在中东的崛起,扶持以色列和沙特,维持在中东的“战略均势”。特朗普政府最近两个月在中东的确又折腾了两下:一是承认戈兰高地的主权归以色列,二是定性伊朗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如果这两件事有什么共同点的话,就是特朗普在拼命地帮助内塔尼亚胡赢得大选。果然不出所料,刚刚结束的以色列大选,内塔尼亚胡顺利连任,就任第五届以色列总理。毫无疑问,内塔尼亚胡领衔的以色列政府一定会成为美国遏制伊朗在中东地区势力做大的“马前卒”。

第二,抛开以色列因素不算的话,这次美国认定伊朗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实际上也是美国继续贯彻其全面遏制伊朗政策的延续。革命卫队在伊朗内外政策中作用非常大,对内而言是政权巩固的基础力量,对外则是伊朗拓展地区影响的主力军,所以打击革命卫队打在了伊朗的要害部位。通过定其为恐怖组织,一方面可以继续孤立革命卫队,让外方不敢与革命卫队以及革命卫队控制的实体机构(公司)交往交易,削弱其实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个认定,连带使得在法律上对革命卫队相关活动的制裁更容易施加。所以这也是对革命卫队、对伊朗制裁体系的再一次收紧。

第三,除了进一步打压伊朗之外,这次认定革命卫队为恐怖组织还有更负面的影响。这是美国首次认定一国的正规军队和国家机构为外国恐怖组织,这实际上是在混淆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和标准,将恐怖主义和反恐问题政治化。特朗普政府的这种手法很危险,有害于中东的反恐形势和整体安全,也可能激化教派冲突。而这意味着,美国与伊朗之间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在上升。

 

 

3// 美国的棋局

如果算上身陷危机的委内瑞拉和遭遇美欧制裁困境的俄罗斯,清泉认为美国在下一盘大大的“棋局”,这当中既有利用美国“页岩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红利来打压传统能源出口大国的现实考量,也有美国打击伊朗、委内瑞拉、苏丹等传统石油出口国背后的套路和逻辑。这个逻辑就是,对伊朗等石油出口国进行极限施压,倒逼其国内失稳,进一步推动老百姓上街。而一旦在台上的政府出于维稳的需要而出手镇压,这等于给美国和西方国家造成干预其内政的把柄。

在国际舆论一边倒和美欧等大国虎视眈眈、摩拳擦掌的空前压力下,本已应接不暇的资源国政府则显得难上加难。一旦国内军方倒戈,则政府将轰然倒塌。当前委内瑞拉正在上演着这样的一幕,而苏丹则帷幕已落。

如何在应对美国极限施压的同时,做好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稳住军方、安抚好老百姓,是摆在一些能源出口大国面前的现实难题。

最后再回到伊朗,基于目前美伊双方释放出的一些动作和举措,尚不能判定美伊之间是文斗还是武斗。但伊朗在维持国家主权上决心坚定,美国绝不能等闲视之。目前看,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和策略主要以遏制为主,更多是采取石油制裁手段遏制伊朗的发展,遏制是第一位,战争是第二位。但是如果自5月3日起,美国真的将伊朗原油出口“清零”,且出口为0的状态持续下去的话,也不排除美伊从战略博弈走向战略对撞的可能性。到那时,一场区域性的、中等烈度的战争恐怕在所难免。

页脚:文章来源于:清泉能源”,部分观点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天博士。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