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同洛,石油开发工程专家,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最早把岩心分析和试井技术引进国内,是我国第一个注水开发油田——玉门油田的主要设计人之一,也是大庆油田分区注水开发设计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我国石油开发教育的创建人之一,培养众多硕士、博士生。华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创办人之一。
确立目标,推动石油科技发展
1924年,秦同洛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名城无锡市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0年,年仅16岁的秦同洛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所在地被日寇霸占,同学们冒着生命危险逃来异地求学,立志“工业救国”,秦同洛决定“我要采矿”,从此与矿产能源的开发利用结下不解之缘。1944年毕业后,毅然报名到我国第一个石油矿区玉门油矿工作。他冒着日本侵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经受各种关卡的军警盘查,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秦同洛沿途目睹汽车动力靠木炭,哪个车上能配有一些酒精做引燃剂就算是奢侈的了。坐这种车“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当时燃料奇缺可见一斑。秦同洛深深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也暗自为此去将成为一个石油人而自豪。
解放后,玉门油矿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采油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基地,承担了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用油的重任。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秦同洛是第一任厂长,他组织大家恢复生产,将生产管理规范为采油、输油、保温、日常维护四部分;组建了修井大队,从油藏地质研究入手,认真调查重点井井况,制定修井计划,最大限度地使死井复活。同时为生产井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千方百计增加产量。
1956年,国家调集一大批专家,由陈毅副总理总负责,开展了制定国家12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工作。石油工业部门由翁文波、侯祥麟负责,在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任教的秦同洛协助。时年32岁的秦同洛是众多制定规划专家中最年轻的。他分担了钻井、采油、油气集输规划的起草工作。整个规划由国务院讨论通过付诸实施。同时按照这个规划成立了石油科学研究院,推动了石油科技工作的发展。
初到玉门,秦同洛在童宪章领导的工程室工作。自1946年始,他用玉门油矿的第一支进口压力计、温度计、钻井测斜仪和与童宪章共同组装的地层测试器等仪器设备,开始了地下资料的录取及储层、流体物性的分析工作,并取得了第一批数据。此前的玉门油矿,由于油井自投产以来一直在自喷,生产管理的范围仅限于地面。秦同洛不仅将着眼点由地面扩大到地下,且地上也开始测量并记录产出液的气油比、采油指数。这些参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地下油藏生产动态的变化。他深知测量参数的重要性,每次测参数前,都要校准仪器设备;每次上井他都亲自带队,从不马虎。利用自己记下的大量数据资料,地面与地下参数相结合,深入单项分析,全面综合对比,1947年写了《老君庙油田动态之初步研究》一文,开国内油藏研究之先河。
油藏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大庆会战的成就。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后,秦同洛奉命赶赴大庆,担任大庆石油会战地质指挥所副指挥、党委委员,兼任采油指挥部总地质师。余秋里、康世恩等会战领导听取了李德生、童宪章、秦同洛等专家的建议,将萨尔图油田中部32km作为油田开发的第一个生产试验区,秦同洛是这个试验区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之一。通过开辟试验区,取得了油田开发的经验,避免了在大规模的开发中走弯路,为确定大庆油田开发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1961年,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秦同洛与童宪章、李德生、谭文彬为编制萨尔图油田146km面积开发方案的负责人。1962年5月该方案在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讨论通过,并很快得到石油工业部党组的审批。这个开发方案和一整套开发方针、技术政策,是在没有外国人参加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出来的,并在实施后获得了成功,创造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该方案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庆会战期间,秦同洛对油田动态分析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康世恩指挥认为秦同洛提出的油田动态分析很重要,从而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秦同洛根据苏联经验把油藏中水驱油的“非均质、非活塞”的理论推广应用于大庆油田,具有很普遍的指导作用。他对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的确定,做了扎实并卓有成效的工作。
——从小型注水开发的尝试到大型开发的成功。1953年,石油管理总局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决定编制玉门油田注水开发方案,29岁的秦同洛负责工程部分。这是我国油田开发第一个注水方案设计。在方案设计中用物质平衡法论证了玉门油田开发主要靠水驱。这也是我国第一次的有关论证。实际开发数据资料表明,地层压力的变化与水驱理论的论证计算基本一致。这个方案的实施,使地层压力逐渐恢复,采收率得到提高。实施过程中不断加深认识,由边外注水调整为边内注水。这些工作为以后大庆油田的注水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1年4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秦同洛、童宪章等为萨尔图油田146km面积开发方案的编制负责人。这个开发方案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油田其他区块的开发,影响大庆全局。因此,他们率领方案组逐层落实储层参数、展布面积及构造形态。计算了开发区的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对油田地质特征、流体物性、油层分布规律、油水压力系统做了深入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开发层系的划分和井网安排原则。根据玉门注水方案的经验,结合开发区的具体特点,制定了开发区的内部切割注水方案,这一方案开创了我国油田内部注水的先例。这一设计方法被编入了石油院校的相关教材。随着对油藏特性认识的不断深入,秦同洛凭借多年来从事油藏资料录取、动态分析、生产管理的丰富经验,针对大庆油田地层压力系数不高、气油比不高的特点,与有关专家一起向领导提出了“大井距、小油嘴、早注水”的指导性实施原则的建议,得到了余秋里部长的批准。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他们完成了编制开发方案的草案。1962年5月在大庆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上讨论通过。
——积极参与中国石油界与国外的交流。1953年,秦同洛从延长油矿调到北京,第一项工作是参加在罗马尼亚召开的中罗科学技术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这是石油系统第一次与国外进行交流。1957年,他作为“科学技术代表团”中石油组的顾问,赴苏联进行“科学技术长期发展规划”的交流。1980年,秦同洛作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秘书长Attiga先生的特邀嘉宾去科威特,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情况,使中东国家对发展中的中国石油工业技术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反响十分强烈。中国石油学会成立不久,便以秦同洛的名义(当时任中国石油学会副主任)给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写信,与他们建立联系。此后,SPE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研讨会,秦同洛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此后,在我国召开的SPE学术性会议由秦同洛主持的就有三次,影响也越来越大,标志着我们的对外石油技术交流在逐步加强和扩大,在国际石油学术论坛上,中国石油界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地位和发言权。
培育人才,油藏桃李满天下
1954年,秦同洛被调到成立不久的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工作,任采油教研室主任,与教研室的中外专家一道担起了培养新中国石油开采人才的重任。时年29岁的秦同洛,是所有教研室主任中最年轻的一位。除了《油层物理》、《采油工程》等专业课外,他还开了一门新课《油田开发设计》。采油教研室主任他一干就是10年,此后几易工作岗位,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任教外,直到退休前其工作性质都不同程度地与育人有关,而他带研究生几乎未断。
1954年,秦同洛就和苏联专家合带研究生,两年后,开始独自带研究生,从此担起了教授的担子。“秦教授”这一尊称,上到石油部领导,下到研究院和各油田普遍知晓。在他担任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主抓培训工作期间,成立了研究生部,该部与中科院研究生部是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非大专院校具有授予学位资格的单位。研究生部成立后,本着教学质量第一、精挑细选人才的原则,不断发展壮大,为石油工业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精良才干。
1978年,石油工业部成立了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秦同洛任副院长。他除了进行科研工作外,主要负责石油科技情报和培训工作,为石油工业培养高级人才。他多方努力,亲自奔波,经石油部、教育部审批,在研究院成立了研究生部。这个研究生部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博士生授权专业点3个,硕士生授权专业点4个,还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了促进科技交流,扩大科研人员视野,在秦同洛的建议下,《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于1974年创刊,在国内外发行。他担任主编,带领编辑部工作人员,认真办好每一期。《石油勘探与开发》以其严谨的学风,权威的文章,成为国内外石油专业人员的重要刊物,曾被多家国外有关杂志摘录,获得国家科技期刊一等奖。
“不用扬鞭自奋蹄”。退休后的秦同洛仍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咨询中心特邀专家。病中,他起草了《关于国家能源政策的建议》,并提交给中国能源研究会。他那拳拳之心和对国家能源发展的牵念跃然纸上。这位石油界颇具影响的业余书法家正将其心力注于笔峰,运到最后一笔的尽端。秦同洛于2000年12月18日因病逝世,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我国的石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