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8日,由国际能源署、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能源网承办的2018油气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众多专家讨论了当前我国油气发展面临的挑战,探寻未来油气产业发展的路径。除发言嘉宾的上述观点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外,新形势下油气产业上下游创新模式探索也成为嘉宾的热议话题。
2018年,是油气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2018年3月,我国最大期货品种--原油期货正式上线,我国希望建立体现亚太地区石油供需的期货市场,中国、俄罗斯等多国寻求去美元化石油贸易。5月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地缘政治成为石油市场的主导因素,到10月末,国际油价推高至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12月初油价持续下跌30%。
页岩革命使美国已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而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主导力量。世界石油生产西移、消费东移,世界油气产业格局正在悄然变化。在2018油气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众多专家认为,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竞争格局中,市场化改革是提高中国油气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与此同时,我国受煤改气持续推进、蓝天保卫战、北方清洁采暖工程、用电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天然气消费量呈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2018年天然气消费量、增量不断创新高。
2017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399亿立方米,绝对消费量2335亿立方米,全年增量353亿方,同比增长17.8%,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2018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780亿立方米,绝对消费量2715亿立方米,全年增量38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3%。
从世界各国的天然气发展历程和发育规律来看,环保是首要的触发点,中国为了环保而促进天然气利用,近两年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价格是天然气健康有序发展的"催化剂" 。
美国能源革命是由页岩油气革命引起的,在解决了资源量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大幅降低了天然气的供应成本,使天然气在经济性方面具有竞争力。尽管中国由于地质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制约,可是从发展态势看,解决油气产业体质机制问题,加强油气产业市场化竞争,促进油气全产业链市场化是我国当前油气发展的主要矛盾。
天然气:未来将快速增长
当前,世界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大多研究机构认为世界石油需求还将持续增长,2035年达49.4亿吨,2020年后世界石油需求增速将逐步放缓,石油需求处于稳定发展期。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石油仍将是全球第一大能源,但全球能源行业正在逐步向低碳化和清洁化转型,将使石油峰值提前到来。
而天然气由于清洁环保等优势,研究机构认为世界化石能源中天然气将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3.47万亿立方米增加到2035年的4.73万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56%。从天然气需求增速看,IEA、OPEC、ETRI等机构认为2030年前增速还将有所提升,在2030年前全球天然气消费还将处于快速发展期。
中国和新兴亚洲市场正在促进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长。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和控制空气污染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7年至2023年之间,中国将占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量的37%,超过全球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天然气培育成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主体能源。未来还要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抓好天然气产出供销体系建设,争取到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0%。
近日,由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天然气市场报告2018》中,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与安全部门负责人Keisuke Sadamori表示,由于国内产量无法满足需求,中国将在2019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到2023年天然气进口量将达1710亿立方米,其中大部分为LNG。
上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比2017年同期共计增加199.7亿立方米,主要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山东、北京和广东,这5个省增量共计达90亿立方米,占比为45%。其原因主要是上述省份经济回暖,环保政策到位、"煤改气"力度大以及天然气发电增长快。可以说,环境约束、政策驱动、经济护航等促进了天然气消费高增长。
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玉清在大会上表示:"全球天然气资源丰富,未来美国页岩气仍将快速发展,并可能在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LNG生产和出口大国。天然气以其低碳、清洁、绿色、多元的能源属性,将成为未来快速增长的一次能源。"
我国油气产业面临的挑战
低油价的冲击、资源劣质化加剧和过高的开发成本直接导致国内油气减产,供给能力下降,对外依存度大幅攀升。页岩气、煤层气开发经济性低,相应支持力度不足。持续低油价下投入大幅下降,天然气产能建设规模不足。这是我国油气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原主任张大伟认为:"油气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政治'商品,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油价下跌和勘探投入下滑导致我国石油产量连续两年下降,我国油气资源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不完善,体制改草不到位,制约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天然气快速发展,呈现规模大、增速快、季节波动性大等特征;发展模式已由供应驱动演变为需求拉动;供应侧与需求侧不确定因素增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2017年,石油产量1.92亿吨,同比下降3.1% 。我国国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均降至近10年来的最低点。2017年,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8.77亿吨,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5553.8亿立方米。
国内油气产量下降,油气消费上升导致了进口增加,对对外依存度攀升。据统计,2017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 238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15.3%(产量增速仅为8.5%),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7.3%。进口天然气 955.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26.99%,对外依存度达到 38.43%。石油方面,2017年全年原油表观消费量为6.1亿吨,同比增上6.0% 2017年全年原油进口量突破4亿吨,较上年增长了10.1%,对外依存度高达67.9%。
此外,上游主体少、竞争不充分、激励机制不足、支持政策不够,企业勘探开发投资能力不足、意愿不强,天然气新建产能不足,产量增长乏力。主干管道之间、主干管道与省级管网之间、沿海LNG接收站与主干管道之间互联互通程度较低;部分省网公司还保留"统购统销"的经营方式,制约区域市场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油气产业路在何方?
我国油气产业上游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竞争主体少等问题。大会认为我国应开放油气行业上游领域以提升资源接续保障能力,鼓励符合准入要求并获得资质的市场主体参与常规油气的勘查开采,逐步形成以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勘查开采体系。
国土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原主任张大伟表示:"油气体制改革关键在上游,国家应加大力度,拿出优质资源,加大放开的力度,以国有石油企业为主力军,以其他包括民营企业和有多种投资主体作为生力军共同开发。"
2017年,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矿权出让法规,将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减少以协议出让方式或其他行政手段分配的矿产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勘查与开采的竞争。
"我国页岩气资源有潜力,开发有基础。我国即将进入非常规油气开发时代,非常规油气是主攻方向、页岩油气是首选目标。"张大伟表示:"我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21.8万亿方。其中海相13.0万亿方,海陆过度相相5.1万亿方,陆相3.7万亿方。"
中国航天科工宏华集团总裁张弭表示:"未来非常规油气发展经历了不可开采的资源;经济可采的资源两个阶段。未来非常规油气将成为世界级战略资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在会上表示:"为促进油气快速发展,我国应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管道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协调,保障项目用地用海需求。同时应加强简政放权,简化优化前置性要件审批,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前置改后置等方式,缩短项目合规建设手续办理和审批周期。"
我国应加快完善天然气进口体制,增强能源保障。董秀成提到:"完善天然气进口体制需要加快推进天然气进口多元化、运输方式多样化、进口通道多元化和合同模式多样化,积极有序推进进口主体多元化;要实现长约和现货两手抓,在增加天然气稳定供应的同时充分发挥现货资源的市场化调峰作用;加强与重点天然气出口国多双边合作,推进国际合作重点项目。"
杨建红认为,引导非油企业参与天然气市场,保护中小企业利益是促进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杨建红提到:"天然气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和新进入企业产业结构太单一,应对竞争的弹性和适应性较弱。如果天然气消费增量出现大规模下降,那么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恶化,容易陷入困境,甚至存在倒闭的可能。所以政府要促进天然气真正形成市场化,需要众多的市场主体参与,保护中小企业和新进入企业。"
张大伟提出,借鉴自贸区模式,建立页岩气试验区将是促进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中国油气行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应该是数量众多的多元供应主体,在市场化的基础上,按照经济性原则,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资源保障。
据张大伟介绍:"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建立页岩气试验区。区内页岩气可采资源量10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一半,已实现勘探突破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面积7.5万平方公里。重点在靶区优选、体制机制、矿业权改革、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结构、环境监管标准、政策支持、监管体系等十个方面进行大胆试验。通过5年的努力,可实现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10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万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达到100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