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2013年9月7日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迄今已整整5年。油气合作是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先发优势的产业,中国油气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国从事油气投资与合作。以油气合作为主的能源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就是“油气之路”。“一带一路”(仅指欧亚大陆所涉及的68个国家,不包括其他延伸地区)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全球的55%左右,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全球的70%以上。本文分析过去20年中国油气企业的国际合作实践,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地区的投资、建设、运营、贸易等实际情况,梳理和总结开展国际油气合作的经验,并概括为以下十大合作法则。
1构建互联互通体系是油气合作的重点
“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是互联互通,其核心就是一个“通”字。“通”属于中国文化精髓中最具意境的一个字。当一切变得通达和畅通后,“一带一路”建设将水到渠成。那么,什么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企业和市场应该关注和重点推进的?笔者以为,应该首推能够体现跨地区、跨国别、跨文化,互利共赢、造福当地的大型特大型项目。目前正在推进的跨境高铁、公路、航运、油气管道等项目,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
具体到油气合作,过去10年,中国逐步建设的横跨西北、东北和西南边境的三大油气管道建设与运营堪称以“通”为本的典范。以中国与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为例,这条由中国石油投资和建设的天然气管道系统,起自土库曼斯坦,过境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中国西部边陲霍尔果斯,由3条平行管线构成,目的是将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主要气源地)过境乌国和哈国(辅助气源地)输至中国,满足中国、乌国、哈国对天然气的消费需求。自2009年12月投运以来,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累计向中国输气超过2000亿立方米。目前,该管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境外天然气进口通道,这正是“通”的力量在天然气合作领域的体现。
未来一个时期,打造基于“一带一路”的油气互联互通体系,依然是“一带一路”地区多边和双边油气合作的重中之重。特别要注重构建天然气联通体系,通过利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低碳环保发展。未来,中国不仅是油气消费重心,还应是油气互通枢纽和交易中心。通过中国将中亚、中东的油气资源与东北亚、东南亚的消费市场连接起来,在亚洲中东部地区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油气供需、运输和贸易体系。
2秉持“多做少说”的经营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全球治理模式和国际关系格局的“中国式主张”。除了要通过“路”将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连接起来,实现互联互通外,更重要的是要“行大道”,以道服人,道法自然。“一带一路”倡议看上去很宏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关注细节,务实推进,只有将“一带一路”之道化于无形,才能在特定情况和条件下运用自如。
道法自然的理念落实到油气合作上,就是在油气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中讲究“只做不说、多做少说”的经营理念,过去20多年,中国石油等大型央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较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取得巨大成功。为何要坚持“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一方面,考虑到油气作为一种战略性商品,在别国从事油气资源开发本身就是很敏感的事,常常为“资源民族主义者”和好事的西方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所攻击,给合作项目建设运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另一方面,“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不是只顾“闷声发财”,而是要将投资和经营充分融入当地,化于无形,而不必刻意凸显自己,与当地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笔者认为,未来一个时期,道法自然依然是“一带一路”地区油气合作的主要经营理念之一。
3具有战略思维和大格局
中央曾经给“一带一路”倡议定过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管总规划”。何谓管总规划?笔者认为管总规划就是具有统领性的战略规划或者商业计划,要实施好管总规划,必须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大处着眼”,就是说要具有战略思维和大格局。具体到油气合作,我们知道,油气合作有着成熟的国际惯例可循,是以石油合同为准绳,遵照石油合同有节奏地安排投资、进行项目建设和后续运营。通常,一个普通的石油合同的合同期是25年左右,一些长周期的石油合同,例如租让制(Concession)合同的周期甚至长达60年或者更久。投资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长达数十年、累计投入高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重大经营活动,在合同周期,可能要经历数个执政党、数个总统更替,因此从事油气合作必须要“大处着眼”。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要“大处着眼”于几个方面。一是分析合作项目所在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合作的油气田存不存在领土争端,以及将来油气产出外销时会不会遇到阻碍等。二是分析合作项目所在国的政局稳定性,资源国国家政策的延续性。搞好与本届政府和当政者的关系固然重要,同时还要考虑反对党和反对派的感受,避免遭遇“现任总统签约、继任总统毁约”的尴尬。三是分析项目所在国的市场竞合态势,搞清楚当地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主要玩家,哪些是可以联合的,哪些只能成为竞争对手。四是分析项目所在国的社会形态、安全环境和财税金融政策环境等,把握好当地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的方向。
4注重细节和小节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可偏废。“大处着眼”是战略和方向,“小处入手”是战术和策略。“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从“小处”入手。
在项目合作前期,要注重“小”设计。设计是油气项目的源头,注重项目的设计方案,就要从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抓起。统计显示,一个项目的详细设计一旦确定,后续95%左右的投资和工作量就基本确定,好的设计“事半功倍”;设计上的“先天”缺陷,后期花费再多的力量也难以挽回。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投资或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普遍较大,把握源头就显得更加重要,一定要改变轻设计方案、重建设运营的做法。
在项目合同的全周期过程,要认真研究“小”条款。合同条款是项目执行的“宪法”。“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市场欠发达,法制建设较为落后,合同条款的清晰程度对维系项目运营、保护投资者利益往往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合同条款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仔细斟酌。以“不可抗力”条款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投资环境风险较高,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风险,中方投资者一定要界定清楚不可抗力的类别和事项,针对当地情况,力争将一些不可控事项纳入不可抗力。另外,对于合同中的仲裁条款也要特别留意,如遇合同纠纷,要力争实现在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国仲裁,而不是在本地或对方的友好国家仲裁。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控“小”问题。在“一带一路”搞项目投资和建设,一定要重视和严控各类小问题,稍有不慎,小问题就会酿成大风险,甚至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典型的小问题往往出在工程质量上。最好的办法就是聘请具有国际资质的监理公司,采用“EPC+PMT+PMC”(工程设计采购建设+项目管理+项目咨询监理)的项目管理模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负责把控工程质量。
5企业先行,合作优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热炒现象。畅想“一带一路”美妙前景的多,能拿出实质性、可操作性的方案少;政府、研究机构、学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大会小会和培训讲座多,实际达成和签署的合作项目少;出书和写文章的居多,开展实质性商务谈判和签约的少;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主导居多,市场和企业真正发挥作用的少。总体是务虚太多,务实太少;战略太多,战术太少。在此,笔者呼吁:“一带一路”建设应让企业先行,力争构建一个市场化的、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一带一路”。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具有一定的投资规模和市场合作基础,下一步可依托“一带一路”构架加快巩固和扩大合作空间。中国油气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内从事油气投资与合作已有20年以上,形成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油气企业进一步做强、做优“一带一路”区域内油气业务,打造油气合作转型升级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理应再接再厉,进一步深化合作。我国公路、铁路、电力等产业的企业目前也在“一带一路”区域内拥有较大规模的投资,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顺势而上。
相比政治先行、战略先行、文化先行或金融先行,企业先行遭遇的阻碍和风险小得多,更容易取得成功。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直遭到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等与中国有地缘政治冲突或文化价值观冲突的国家的抵制或变相抵制。如果大张旗鼓地推行我们认可的政治体制观、价值观和所谓“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则“中国威胁论”等妖魔化中国的言论和势力将呈几何级数放大,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极大的阻碍和风险。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应本着求真务实、稳健推进的原则,倡导企业先行、经济合作优先。
企业先行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将拥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只有经济基础牢固了,“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才能稳定和可持续。企业的本质是逐利的,让企业先行意味着中国的企业在“一带一路”开展国际化经营中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只有企业赚钱了,“一带一路”建设才能惠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才能推动政治、战略、文化、体制机制等全方面的合作和接轨。因此,企业能否盈利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否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6油气项目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油气企业海外资产、油气产量、利润和贸易量50%以上来自“一带一路”地区。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的核心油气合作区,已成为中国油气央企海外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来源地,油气项目是储量、产量和收入效益的源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未来一个时期,“一带一路”区域范围内(主要指中亚-俄罗斯、中东和亚太3个地区)的大中型油气合作项目,特别是跨境油气通道、贸易项目将是油气合作的重中之重。
中亚-俄罗斯地区的油气合作项目,重点要抓好跨越土国、乌国、哈国并抵达中国的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抓好中俄原油管道的运营和管道二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抓好中俄天然气东线管道的建设,按期建成并投运,择机稳妥地推进中俄天然气西线项目;抓好跨境管道沿线现有各大型上游勘探开发合作项目的建设和生产,充分发挥应有的油源、气源地作用;抓好社会影响力大的炼油化工项目和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及装备制造项目,实现在当地的全产业链发展。
中东地区的油气合作项目,中国企业重点应抓好在伊拉克数个大型油田项目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抓好在伊朗地区大型油田项目的建设投运和投资回收,防范美国恢复并加强对伊朗制裁给中国企业带来的风险;抓好在沙特的炼厂项目、天然气项目的建设运营。此外,目前阿联酋已上升为中阿石油合作的热点地区,应乘势而上,抓好中国企业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大中型油气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工作;同时,还要搞好在阿曼、卡塔尔等国的油气项目合作。
亚太地区的油气合作项目,应充分关注缅甸,抓好中缅原油管道的投运,与中国国内下游炼化市场保持协同;择机拓展有效益的炼化项目和孟加拉湾海域的勘探开发项目,寻找大型的油源、气源,以期为中缅油气管道贡献更多的上游资源。应充分关注印尼,印尼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印尼,主要是通过获取新项目以弥补现有项目的产量递减,保证中国油气企业在印尼拥有相对稳定的业务规模和投资回报。
7油气项目要多合资、少独资
无论在“一带一路”还是在全球其他地区投资开发油气项目,中国油气企业不要唱“独角戏”,不要占有100%的股份,把项目搞成中方独资项目,以避免项目所有的压力和风险都由中方承担。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的缅甸密松水电项目系中方独资项目,前期投入已达数亿美元,后被缅甸政府强行叫停,直到现在尚未恢复建设。如果这个项目哪怕只有10%的西方公司(最好是欧美公司)参股,缅甸政府都不会或不敢轻易叫停项目,这就是“合而不同”的力量。因此,“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多搞中方、西方和本地企业联合参与的合资合作,一定要把多方合作进行到底,讲求“五湖四海”,合作为本。
中亚、中东、阿富汗等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共性是基本上不完全依赖于某一大国,走平衡的国际合作路线。当前,这些国家在经济合作和获得外来投资上更多地依赖中国,在政治或者军事方面,则更多依赖美国、俄罗斯等。这就使得中美两国企业在这些地区具有一定互补性,较容易形成“强强联合”之势,以“联合体”或者“合资公司”的方式在当地开展投资和运营。最典型的是在伊拉克南部西古尔奈油田,美国最大的石油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和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双方发挥各自优势,使得油田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目前该油田的年产量已达到2000万吨。笔者认为,中美两国企业合作开发伊拉克市场的成功案例,完全可以在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复制。
8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互利共赢是每个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都应该遵从的理念和原则,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从事投资与合作更是要坚持这个原则。“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管总规划或行动方案,根本目的是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共赢,何来共同体?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实施的灵魂。油气行业作为敏感度高的能源资源开发产业,时常受到外界的质疑,时常与国家主权和地缘政治挂钩,在合作的过程中更要强调共赢。
过去20多年,中国油气企业在“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的投资与合作总体上遵从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为例,中哈油气合作20年,构建了一套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及管控体系,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树立了中国石油企业良好的国际形象。仅中国石油一家,在哈累计社会公益投入就超过3亿美元,累计上缴税费超过400亿美元,为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3万个。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称中国石油旗下的阿克纠宾、PK等项目是“中哈合作的典范”,还有多个项目获得哈国“最佳社会贡献总统奖”。可以说,中哈油气合作基本上把“共赢为魂”落到了实处。
笔者认为,衡量是否互利共赢的标准,就是企业在资源国的行为与当地社会的期望是否吻合。要做到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地化,融入当地社会。未来一个时期,“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中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除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应在“本地化运营”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当地化雇员的比例,特别是中高级雇员的比例。在项目建设的采办服务上,要按照既定的“本地含量”规定,采购当地的物资和服务,推动当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当地化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公司的社会安全风险大大降低。正如约翰·布朗在《超越商海》一书中所说,“我们认识到,即便你不惜巨资把自己武装到牙齿,若没有当地社会的积极支持,你一样无法摆脱外部威胁”。
9加强油气项目风险管控
实施油气项目的风险管控,首先要避免社会安全风险对合作项目造成“毁灭性”打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高/极高安全风险国家,比较突出的是中东地区、南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暴力恐怖活动,当前呈现恐怖主义全球化、恐怖分子本土化、恐袭方式简易化、袭击目标多样化的态势。
其次是不因沿线国家政局变化对项目产生颠覆性风险。政治和政局风险往往给项目带来很大的麻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强权政治、强人政治,这些国家的总统在当政时一般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很好,一旦他们离世或者遭遇突发事件,整个国家往往会“变天”,给既有的油气合作带来巨大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此类风险难以防范,只能未雨绸缪,中方不仅要注意跟当权者打交道,也要与反对派处好关系。
再次是不因地缘政治风险对项目造成重大冲击。地缘政治冲突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就是有关方企业在某一地区、某一领域发生激烈角逐。例如,日本与中国的企业在“一带一路”乃至全球范围内,在能源、铁路、高铁、港口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竞争。地缘政治新态势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地缘政治变化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能使整体风险急剧增大。
最后是不因金融风险对项目效益造成惨痛损失。特别要防范利率、汇率异常变动给项目运营带来的风险。例如哈萨克斯坦这样的“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其货币政策紧跟俄罗斯卢布,如果卢布贬值,哈国当地货币坚戈极可能随之贬值。2014年坚戈曾贬值23%,对外国企业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
10 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
高超的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体现在多因素、多维度上。笔者认为,下述3个方面尤其重要。
首先,在项目前期要构建一个正确的经济评价模型。经济评价模型本身的构建相对简单,但模型中各种参数的选取至关重要,例如油价、预期产量水平、折现率、税率、汇率、预期收入与利润等,其反映的是对未来油价的预测准确度、对油气田预期储量和未来产量水平的预测准确度、对项目合同条款的理解程度、对资源国财税政策掌握程度、对当地经济和金融乃至安全环保情况的了解程度等,实际上反映的是技术能力和商务能力。通过经济评价,才能计算出项目的净现值(NPV)、投资回收期和内部收益率(IRR),而NPV、IRR等是决定项目能不能做、未来能不能赚钱的评判依据。
其次,项目上马后要能按照既定进度、预算,高质量地把项目建成投产,这实际是在考验项目的管理能力。“一带一路”地区大型油气项目的投资动辄几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建设周期一般3~5年,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密集的工作量和投资强度,是对投资者综合能力的考验。在内部,要协调好勘探、开发、钻井、工程建设、采办、预算、财务、后勤等团队,对上下游一体化的油气项目来说,还包括管道、炼化等团队,使其各司其职、无缝衔接。在外部,要统筹协调好各类承包商、服务商、供应商等,按照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服务工作。
再次,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商务运作和利润筹划能力。油气田的地质禀赋和合同条款奠定了海外油气合作项目的盈利基础,好的商务运作模式可以帮助作业者在“过程”中赚钱,而不仅靠“结果”赚钱。项目运营过程中能否把握价值创造的关键、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反映了石油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例如,BP公司作为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油田的项目作业者,2009年接管该油田后,立即着手在伦敦筹建上百人的专门服务于该项目的技术和商务团队(Rumaila Supporting Team,RST),并通过协议方式与伊拉克政府达成一致,在为项目提供技术和商务支持的同时,向伊拉克政府和其他合作伙伴收取高额的专家咨询费,这个团队每年为BP公司贡献的净收益高达1亿美元以上。
以上中国油气企业“一带一路”合作十大法则,可简要概括为:以通为本、道法自然、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企业为先、项目为要、合作为根、共赢为魂、守住底线、做好自己。希望“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继续走实走深、行稳致远,继续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