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战略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

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战略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

2018-08-31 11:37:00 5e   作者: 郑维新  

前言

1970年秋末,军旅生活的一件小事,使我萌生一个美好愿望。为了实现这个美好愿望,从那时起,我利用业余空余时间,进行精心有趣的创造实践。长期的艰难,很多的挫折和失败,我没有放弃。在党和祖国的哺育下,历经四十八年艰辛努力,我完成了一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明创造──温差能发动机。

温差能发动机,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中的一种低温热能、低温差温差能、冷资源冷能能量转换装置。它提供一种普遍适用的,以低沸点物质为气体工质,只需消耗自然时空条件下的可再生温差能,生产动力电力的温差能动力装置。目的是,深度开发利用地球自然时空条件下丰富存在的,温度≤60℃的( 温度>60℃的热资源,当然更加适用 ),甚至<-30℃的,热资源与冷资源之间温差≥10℃的地热、温泉、太阳能、昼夜温差能、海水温差能、季节性温差能、高温时空条件下的热资源热能、高寒时空条件下的冷资源冷能、极地冷能等,清洁,不用即失,可再生的温差能资源,以及大量的工业余热资源,生产有经济价值的动力电力。西藏羊八井、各地的温泉地热资源、海水温差能资源、热电厂(汽轮机)尾气的余热资源,是温差能发动机及其系列装置应用的首选资源。

非职务发明人没有经济能力,把温差能发动机制造成样机或验证机。时下,只能提交可手动操作,间接验证技术、经济可行性的温差能发动机模型;模型整机、各机构和各部件的照片图片;说明书和设计数据。但前行无懈,梦想如初。

弱冠从戎萌夙愿,银龄扬鞭向梦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民族复兴,国成盛世的中国梦正在实现。我的温差能发动机的银龄之梦,也一定会有梦圆的一天。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求知和贡献是正能量,是一种欲望,也是一种梦想。四十八年的求知实践,我还得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能源获取与能源消耗的战略选择等,有关人与自然,属于自然科学或绝大部分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有趣认知──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战略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

一.能源(资源)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㈠.能源(资源)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地球和太阳,在地球上孕育了宇宙中的已知生命;进化了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芸芸众生;催生了宇宙中已知的最美丽的花朵──具有超强认知能力,超大创造、改造能力和超大智慧的人类;创造了,并且公允地给予了众生(已知生命,下同)可自然生存,且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原始能源(资源)。地球、太阳和月亮是自然原始能源(资源)的主体。

能源(资源)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资源)是众生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能够利用到的,满足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能源(资源),决定人类的生命历程(前程)。

依据自然规律:能够预测到的人类生命历程(前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趋近于与地球,太阳同在;与人类能够利用到的,满足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能源(资源)同在。当然,宇宙“耕耘”的黑洞光临,毁灭地球的宇宙灾难除外。

㈡.“有度总量”的当时地球人口总和,是地球能源(资源)负载可行性的客观要求。

人类本身也是资源,是一种具有独特特性的资源。“有度总量”的人类个体:

1.是人类健康的可持续繁衍生息的资源。

2.是满足社会劳动力需求的资源。

3.是对自我(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都具有超强认知能力,超大创造、改造能力和超大智慧的生产力(智力)资源。

4.是创造和传承人类文明的资源。

5.是每时每刻都需要大量消耗包括能源在内的自然资源,才能获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资源。

对于资源,一般来说是多多益善。但做为资源的人类本身,则不是多多益善,而必需是“有度总量”。

“有度总量”:是指以健康的,可持续繁衍生息的人口种群,人口数量为保障;以当时人类能够利用到的,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地球资源负载可行性允许为前提的,当时地球人口总和。因此,地球人口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做为资源的人类本身,就是指“有度总量”下的当时地球人口总和。

二.能源(资源)获取与能源(资源)消耗的战略选择。

能源(资源)的必要消耗、奢侈消耗在高速增长。还有霸权侵略、非正义战争消耗,恐怖动乱等消耗。地球能源(资源)负载的可行性问题,始终在检验着人类的智慧和行为。

㈠.能源(资源)获取与能源(资源)消耗的战略选择。

以大数据,远预期为作业平台,逐步实现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资源)日常消耗量”<地球自身日常所能提供的,宇宙(主要是太阳)日常所能提供的,且地球日常所能获得的,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够利用(实现)到的“日常能源(资源)量”。是人类智慧和人类使命的战略选择。是能源(资源)获取与能源(资源)消耗的战略选择。

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资源)日常消耗量”<{[地球自身日常所能提供的能源(资源)量+宇宙太阳日常所能提供的能源(资源)量×地球日常所能获得的能源(资源)获得率%]×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够利用到的能源(资源)利用率%}“日常能源(资源)量”。

以一周年为计量的时间单位,以≥一百年为计量的人均寿命,以≥一百年或≥人均寿命为计量的时间周期。

上式可缩写为: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资源)日常消耗量”<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够利用(实现)到的“日常能源(资源)量”。

“能源(资源)日常消耗量”=人均消耗的“日常能源(资源)量”×地球日常人口总和

“日常能源(资源)量”=[地球自身日常所能提供的能源(资源)量+宇宙太阳日常所能提供的能源(资源)量×地球日常所能获得的能源(资源)获得率%]×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够利用(实现)到的能源(资源)利用率%

人均消耗的“日常能源(资源)量”=“日常能源(资源)量”÷地球日常人口总和

地球日常人口总和=“有度总量”

㈡.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资源)战略。

前面已经论述的能源(资源)获取与能源(资源)消耗的战略选择,实际上已经回答了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资源)战略。

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资源)日常消耗量”<当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能够利用(实现)到的“日常能源(资源)量”,是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资源)战略。

自然属性中的人类能源(资源)战略,必将成为人类社会能源(资源)获取与能源(资源)消耗的“智然常态”。

“智然常态”:是指人们的主观(思维、认知、智慧),行为(作为)与客观(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及其相互关系和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者之间,与时俱进、与是俱进地高度一致,且持之以恒的社会状态。在这个“智然常态”下:

⒈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将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然时空条件下的可再生能源,将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允许前提下,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开发利用和深度开发利用。

⒉以健康的可持续繁衍生息的人口种群,人口数量为前提;以当时“日常能源(资源)量”为基础,选择当时地球日常人口总和,即“有度总量”,将成为人类“家园”的“园策”。

⒊节约和物尽其用,将同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一样同等重要,并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浪费和暴殄天物,如同是在糟蹋、剥夺他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基础一样,遭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尤其是一次性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物尽其用。

物欲(欲望)无尽头,能源(资源)诚有限。人类必须明智,且有智慧地拒绝那些甜蜜、醉人,但没有“日常能源(资源)量”可行性的陋习、浮躁、诱惑和极端私欲;节制那些没有“日常能源(资源)量”可行性的欲望和行为(作为)。

例如:为了霸权和利益集团的极端私欲而发动的,大量消耗能源(资源)的侵略、掠夺、殖民战争,不择手段地煽动、制造恐怖动乱和武力威胁;大量消耗一次性能源的非工作、非科研、非教学目的的星际、太空旅游等。

人类应以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为宗旨,把物欲心态和行为(作为),建立在“日常能源(资源)量”许可基础上。

三.能源分类与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

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能源(资源)。那么,在地球上,什么样的自然原始能源(资源)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必须认真面对,清楚认知,正确回答,正确作为的战略性问题。

㈠.能源分类。

依据地球自然原始能源的客观存在和能源战略的分类需求,我把人类能够利用到的能源分为两种:

第一种,可再生能源。包含:

⒈原始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地热能、太阳能、海水温差能、高温时空条件下的热能、高寒时空条件下的冷能、极地冷能,植物、动物、微生物质能等。

⒉人工可再生能源。如动植物油脂提取的生物柴油,植物生化发酵提取的乙醇、沼气,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等。

第二种,一次性能源。包含:

⒈原始一次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可燃冰,核能矿产等矿化能源。

⒉人工一次性能源。如汽油,柴油,煤气,用一次性能源生产的电力等。

一次性能源,无论有多丰富,蕴藏量有多大,开采一点就少一点,用掉一点就少一点。终将在人类不间断,大规模地开采和必要消耗加奢侈等消耗中枯竭。

一次性能源,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特定需求。但为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条件和丰富的技术、装备支持。因此,不是说一次性能源不重要,而是说它更精贵,更应珍惜,更应节约使用,物尽其用,用完了永不再来。

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中国智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对于一次性能源:

⑴.只能依靠科技进步,有度开采,高效利用,节约使用来延长它的利用时间。

首先开采利用易于自然损耗的能源。如:露天煤矿、自燃煤矿等。

⑵.必需依靠科技进步,寻求和研发可替代能源,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换。

⑶.必需依靠科技进步,开发利用地外天体能源梦想的实现。

㈡.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

依据自然规律和地球自然原始能源的客观存在,满足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源,只能是可再生能源。只有可再生能源,才能源源不断地满足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特定需求,并与人类使命和人类生命历程的全程相伴。

可再生能源,事关人类生命历程的前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过去是,现在不是,但将来必定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源资源的主要来源。因此,是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加快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包括其下游产业的储热储能、储冷储能、储电储能、蓄水储能电站、气候环保条件许可下的极地(南北极)──深海通道──赤道之间冷资源的北冷南调和南冷北调、极地冷资源的就地动力电力生产、电能高速快递──大区域智能电网等。

㈢.首先实现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耗,基本依靠可再生能源。

一般情况下,可再生原始能源,数量巨大,清洁,无污染。但分散,不易收集,投资大,单位(质量、面积、体积、时长)资源的能量含量低,不用即失。随着时间流失,它会完全消失,十分可惜。时下,一方面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在一刻不停地巨量消耗着,日渐匮乏,日渐枯竭;另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也在一刻不停地巨量消失。这种状况是人类智慧不愿看到的,也是不能许可的。

具有超强认知能力,超大创造、改造能力和超大智慧的人类,自然有责任在一次性原始能源还非常丰富,可以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地开采利用的时候,就能未雨绸缪,远见卓识地下大力研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尽快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普遍开发利用和深度开发利用。

力争首先实现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耗,基本依靠可再生能源。让储藏于地下的一次性原始能源,为子孙后代多留存一些,留存的时间更长一些;让一次性原始能源中,那些具有多用途性能的原始能源,其多用途性能,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善之事。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研发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水能、风能、太阳能(光伏能)的开发利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电力生产的能源消耗和其它能源消耗中,主要还是依靠一次性能源。

因此,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水温差能、极地冷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普遍开发利用和深度开发利用,不仅具有环保、资源、经济上的重大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更深远的能源战略意义。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即使某些技术时下还无需马上用到它,但作为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不仅有着现实的策略选择性,而且还有着长远的战略储备性。应该努力实现技术,装备的成熟化,使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四.低沸点气体工质物性与物质的隐形资源。

低沸点气体工质是低温热能、低温差温差能、冷资源冷能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载体。低沸点气体工质和低沸点气体工质的选用,是低温热能、低温差温差能、冷资源冷能能量,在温差能发动机中转换成机械能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㈠.低沸点气体工质物性与物质的隐形资源。

同种气体工质,在温度相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相同的物性。包括状态(指固体、液体、气体)、压强P、体积V和焓;

不同气体工质,在温度相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不同物性,而状态则不一定;同种气体工质,在温度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不同物性,而状态则不一定;

不同气体工质,在温度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不同物性,而状态则不一定。

同理,给予或创造并给予一定物质的一定时空条件,就能获得该物质在该时空条件下的状态和物性。

物质的上述物性,蕴含隐形资源(肉眼不易见到),具有丰富多彩的用途和利用价值。它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资源。

一个直接在用的能源(资源),往往是由多个间接能源(资源)和隐形能源(资源),先后依次转换或共同作用下形成。例如水能:太阳能把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依据热升冷降规律上升到高空;高空上的水蒸气在地球自转、气流流动、温度不同、气压不同等条件下,形成位能移动;遇到高空冷空气时,在冷空气作用下凝结成水滴;水滴在水的重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形成雨水落到地表;地表为雨水的集聚提供了庞大的收集器;相对高度不同的地表,地貌,如大山、平地、河流、水库等,在集聚雨水的同时,集聚了相对高度不同的雨水势能;海平面以上,相对高度不同的河水水能、水库水能,在水的重力,地球引力,水轮机和发电机性能的共同作用下,转换成机械能和电能。其它资源也一样,只不过在依次转换和共同作用的过程中,参予的间接资源和隐形资源量的多少,种类的多少,时间的先后、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已。

地球自然时空条件下,温度≤60℃的可再生热资源,冷资源丰富,不用即失。在温度≤60℃的低温热资源中,如果继续选用水为气体工质,蒸汽机、汽轮机为其能量转换装置,即使有10℃的低温冷资源存在,那也是不能获得或很难获得有经济价值的动力电力。如果选用低沸点物质,比如氨、二氧化碳等为气体工质,选用温差能发动机为其能量转换装置,就能获得有经济价值的动力电力。

在温度≤60℃的低温热资源中,当热资源温度一定时,选用相应的低沸点气体工质,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该气体工质的超临界物性。例如乙烯、乙烷、二氧化碳……它们的临界温度分别为9.5℃、32.1℃、31.0℃……。

低沸点物质的隐形资源(物性),为低温热能、低温差温差能、冷资源冷能的普遍开发利用和深度开发利用,动力电力生产,提供了多个可选择的工质资源;

㈡.低沸点气体工质的特定选择条件。

低沸点气体工质液化还原,是温差能发动机运行的必要条件。

低沸点气体工质的“饱和汽继续压缩和降温可凝结成液体”。“对饱和汽,任意小的温降就可以使它液化”。“在有凝结核时,蒸汽压只需要超过饱和汽压的1%,液滴便可形成。带电粒子和离子都是很好的凝结核”。

“每一种气体都有自己的临界温度,只有在临界温度以下的气体,才能通过压缩,降温等方法使之液化”。因此,低沸点气体工质的选用,必需满足冷资源温度低于气体工质临界温度。

低沸点气体工质安全、高效、无污染运行,是温差能发动机和其它同性能装置运行的又一必要条件。因此,低沸点气体工质的选用,必需满足高温热资源温度远高于气体工质沸点温度,低于气体工质燃烧点、爆炸点温度。同时,还要选用对环境无污染,或极小污染,且可治理的气体工质。

低沸点气体工质的特定选择条件:

⑴.根据高、低温热资源温度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应的低沸点物质做气体工质。

⑵.低温冷资源温度必需低于低沸点气体工质临界点温度。

⑶.高温热资源温度必需远高于低沸点气体工质沸点温度,低于低沸点气体工质燃烧点、爆炸点温度。

⑷.选用的气体工质,必需是对环境无污染或极小污染,且可治理的气体工质。

五.温差能发动机性能与热资源、冷资源温度的相对性。

㈠.温差能发动机性能。

温差能发动机,是一种以低沸点物质为气体工质,在满足低沸点气体工质的特定选择条件、机体材料和附属材料的耐低温性能允许条件下,温度≤60℃的(温度>60℃的热资源,当然更加适用),甚至<-30℃的,热资源与冷资源之间温差≥10℃的低温热资源、低温冷资源都可以被深度开发利用,生产动力电力的动力装置。

温差能发动机及其装置系列,为低温热能、低温差温差能、冷资源冷能的普遍开发利用和深度开发利用,动力电力生产,提供了多个可选择的装置资源。

㈡.热资源与冷资源温度的相对性。

温差能发动机性能与低沸点气体工质物性和特定选择条件相结合,决定了热资源与冷资源温度的相对性。

根据低沸点气体工质物性和温差能发动机性能,一个温度基本稳定的资源,当它满足低沸点气体工质的特定选择条件时,它可以是一个热资源,也可以是一个冷资源。当有“一定温差”,且温度比它低的冷资源可利用时,它可以是一个热资源;当有“一定温差”,且温度比它高的热资源可利用时,它又可以是一个冷资源。

以选用二氧化碳为气体工质,并以0℃资源为例:当有10℃可用热资源存在时,0℃资源可做为冷资源被利用。当有-10℃可用冷资源存在时,0℃资源又可做为热资源被利用。

“一定温差”:是指热资源与冷资源或冷资源与热资源之间的温差,必需具有一定度数,才能作为热资源或冷资源被利用。温差度数太小,如1℃、2℃、3℃等,是不能被开发利用或很难被开发利用的。当然,热资源或冷资源量太少,也是不能被开发利用的。在用途不同、时空条件不同、选用的装置和气体工质不同时,“一定温差”的度数要求也不尽相同。我给出的“一定温差”的度数为≥10℃,举例所说的热资源、冷资源均为可用资源。

在温差能发动机机体材料和其它附属材料的耐低温性能允许,低沸点气体工质的特定选择条件允许,热资源与冷资源之间的温差≥10℃的所有冷资源、热资源都可以被深度开发利用;即使是-30℃以下的低温热资源,低温冷资源,也可以被开发利用。因此,温差能发动机也可称之为冷能发动机。

㈢.热资源和冷资源,是热能能量和冷能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的两个资源。

热资源是资源,冷资源也是资源。热资源,冷资源是热能能量和冷能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的两个资源。只有热资源,没有冷资源不行;只有冷资源,没有热资源也不行。热资源因有冷资源存在而成为热资源,冷资源因有热资源存在而成为冷资源。在热资源传统认知中,人们更多的是把高温热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认知为能源资源或热资源,或许因为它不可再生,不易获得的缘故。并没有把冷凝器中,常温下的冷却空气、冷却水等冷资源,真正认知为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冷)资源,或许因为它可再生,易于获得,随手拿来的缘故。

㈣.冷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热资源具有能量,冷资源也具有能量。热资源中的热能能量,能够转换成机械能;冷资源中的冷能能量,也能够转换成机械能。

当有可利用的高寒时空条件时,利用高寒时空条件下的冷资源。采用产冰蓄冷能,储冰储冷能,恒冷量供冰供冷能,化冰取冷能的方法利用冷资源。这个方法,应该是季节性温差能开发利用的理想方法。也可以说,这个方法是在利用自然时空条件的同时,创造人工时空条件。因为,在赤道、在热带、在夏季,20℃~30℃的热资源现成丰富,地域广大,易于获得,随手拿来,可再生,不用即失。冰的溶解热是80卡/克。同理,冰的蓄冷量也是80卡/克。产冰蓄储冷能,如同是在生产可再生,低燃烧值的白色煤炭或石油,应该是一个令人着迷的产业。

当有可利用的,昼夜温差大的时空条件时,白天可利用水蓄储热能,晚上利用温差冷能转换能量;晚上可利用水蓄储冷能,白天利用温差热能转换能量。

我们的祖国,跨纬度大,高海拔地区广,季节性温差大、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广。这是宝藏,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时空条件和自然时空资源。

气候环保条件许可之下,极地(南北极)──深海通道──赤道之间的北冷南调、南冷北调;南北极冷资源的就地利用,动力电力生产,是深度开发利用冷资源的梦想。南北级,有可能成为人类重要的,自然时空条件下的冷能能源生产基地。

做智慧的永恒学生,向有智慧的人生迈进。

作者的阅历、知识有限,上述有趣认知,一定会有浮浅、片面、自以为是等错误之处,敬请导师、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自然属性,人类能源战略,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