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回大地,万物竟芳。本期出刊之际,正值中国推出原油期货之时,历经数年的等待,“中国版”原油期货终于露出真容,将对世界原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并在日益复杂化的地缘政治和能源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今年年初以来,备受世界瞩目的中美关系上演了一场急剧的反转。树欲静而风不止,近期持续升温的中美贸易战引发的焦虑,同样波及能源行业。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曾签署中美合作项目34个,总金额高达2535亿美元,其中金额最大的集中在能源领域,达到1637亿美元。
在这些能源合作项目中,天然气合作是重中之重。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本期推荐文章《特朗普或搞砸中美天然气合作》中表示,在目前中美关系的政治氛围下,不确定性的增加,将使天然气合作项目操作难度陡增,融资困难,最后可能会徒劳无功。
在中美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加剧的同时,随着原油期货的登台,“石油人民币”开始进入舆论的风口浪尖,有论者认为,“石油人民币”将削弱美元霸权,也有观点对此预期持保留态度。
20世纪60年代,西方某著名政治家曾经预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消费能源。虽然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石油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也被业内广为讨论,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仍将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在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月26日,中国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INE)正式挂牌上市,交易首日就迎来“开门红”。3月26日至4月1日,INE原油期货首周实现总成交量27.82万手,总交易金额1159.22亿元,市场活跃度逐渐增强。
事实上,正式上市前,中国原油期货的酝酿已达数年之久,呼吁推出原油期货的声音更是早已有之。2013年,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发表题为“建设原油期货市场推进原有流通体系市场化改革”的文章,呼吁尽快推出反映中国市场供需状况的原油期货。
在张国宝看来,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合理的世界石油市场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他表示,“如能建设中国的原油期货市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基准期货价格,完善石油市场体系,用市场优化油气资源配置,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中国版原油期货的推出,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六大石油生产国,是世界石油市场举足轻重的力量。开展原油期货交易,是中国石油行业内外普遍期待的一件大事,舆论对此寄予厚望。
相比WTI和布伦特,中国原油期货意在反映中国及亚太地区的供需关系。在此基础上跻身区域原油贸易基准价,是中国原油期货筹划之处就设定的目标。尽管亚太地区的原油消费量和进口量大,但该区域一直没有一个成熟的期货市场为原油贸易提供定价基准和规避风险的工具。近年来,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对亚太地区争取定价权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契机。
有媒体将我国原油期货的特点概括为“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其中,“人民币计价”被业内普遍看作最大的亮点,将成为自2016年加入SDR后,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大标志性事件。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美元国际影响力的下滑,石油美元体系的地位走向衰落是必然的,此消彼涨,人民币在未来掌握石油定价话语权并非不可能。目前石油领域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中国作为主要的原油进口国,在全球油价定价上扮演关键角色已是必然。
中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王能全则表示,中国原油期货离这些预期还很远。他认为,上海原油期货的现有设计存在一些先天不足,譬如交割品种组成不尽合理、我国石油市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王能全表示,稳健起步,不断完善,中国原油期货的市场活力和影响力才能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