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侯祥麟(1912.4.4~2008.12.8)。我国化学工程学家,燃料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赴美留学,并获得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副研究员;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副部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石油工业部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200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侯祥麟,两院资深院士,为发展中国炼油工艺新技术,研制航空煤油和合成油脂等新产品做出了贡献。下面的两个比喻精准地概括了他的人生: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处“险滩”,他就是挺立在这段激流中勇敢的弄潮儿;如果说石油是共和国生生不息躯体里的“黑色血液”,他就是源源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人……
立志炼油救国 走石化科技强国之路
1912年4月4日,侯祥麟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1928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读高中,化学老师将他引入奇妙迷人的微观世界;1931年考取燕京大学化学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侯祥麟参加了北平大学生组成的请愿团。他大量阅读马列著作,首先从理论上接受马列主义。1938年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侯祥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日军对我国沿海进行封锁,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汽油、柴油等运不进来,形势非常紧急,于是侯祥麟投入炼油的研究和试验。当时并无石油可炼,他就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从植物油中提炼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再从中炼制汽油和柴油。1944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指示,为了抗战胜利后成立联合政府和建国需要,派遣党的一些技术干部自费到国外深造,侯祥麟通过考试,赴美卡乃基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49年侯祥麟在麻省理工学院任副研究员,此间他联合留美的几位中共党员和许多进步学者,发起成立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动员了一大批留美学者、科学家300多名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个领域和学科带头人,近百人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祥麟回国受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曹本熹诚邀,在燃料工业部所属石油管理总局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作创办燃料研究室任研究员兼做化工系教授。当时中国原油产量很低,而大量进口有很多困难。国家的方针是,在勘探石油资源的同时,还要发展人造石油工业。侯祥麟与曹本熹、朱亚杰、武迟等教授为新设立的燃料研究室做了大量相关课题研究;1953年,燃料工业部根据发展需要,决定把原抚顺矿务局所属研究所的煤炭、石油两部分分开,侯祥麟奉命前往办理,把炼油的百十来号人分出来成立了中国石油工业第一个专业科研机构;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侯祥麟被选为学部委员(现称院士),成为石油部门唯一获此殊荣的人;1956年国务院决定编制《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督战,聂荣臻元帅总负责,其中第十八项是炼油,宗旨是:扩大液体燃料和润滑剂来源,侯祥麟受命与张大煜、傅鹰等执笔规划;1956年石油工业部成立,侯祥麟被任命为技术司副司长,他提议计划成立北京石油地质和炼制研究所,同时石油部也上报国务院,拟将该部刚刚成立的中央研究所分设为石油地质勘探和石油炼制两个研究所,1956年获国务院批准。
为祖国炼石油 解决制约国防建设要素
解放初期,我国仅有玉门等几个小油矿,全国每年仅生产十几万吨石油。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实行禁运,国内石油产品缺口大。特别是航空汽油、煤油、润滑油等完全依赖从苏联进口。国防建设发展高科技项目,如航天、导弹、原子弹等急需的特殊润滑油品更是一片空白,成为制约国防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航空煤油国产化迫在眉睫。
侯祥麟立即着手组织科技人员利用玉门原油研制航空煤油,取得初步成功。但当他们满怀喜悦做进一步检查时,却发现9个合金钢燃烧筒的内壁被烧蚀得坑坑洼洼,为此专门成立了玉门喷气燃料使用性能研究课题组。科研人员用苏制的燃烧筒做试验,结果一样。当时又赶上中苏关系恶化,进口石油产品尤其是军用油品数量锐减,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油料缺乏直接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
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侯祥麟与副总工程师开始全方位清理思路:一直以来,我们把航空煤油精炼再精炼,提纯再提纯,已经纯得不能再纯了,怎么还是烧蚀呢?与苏联的油比较,我们的油似乎太纯洁了。产生烧蚀现象没准就是因为油料成分太纯净了的缘故?哲学上不是常有物极必反的现象吗?咱们反其道而行之看看怎么样。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猛然滑过,“不妨加点‘杂质’试试!”按照侯祥麟的指挥,在航煤中加入硫化物,随后的试验结果,令人欢呼雀跃起来。高温烧蚀难关一举攻破,试验获得成功。
航煤刚刚投产,侯祥麟和他麾下将士立刻承担起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为我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上天研制所必需的各种特殊润滑材料。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老大哥”不再提供任何技术资料。要想研制特殊油品,只能白手起家了。侯祥麟调集8个研究室的人马,他们从解剖样品入手搞清其成分和结构,接着确定技术路线、产品配方、添加剂和试验方案。之后,研究试制的攻关战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1962年底,全氟碳油及其他品种润滑油、润滑脂终于研制成功。在接下来的组织工业生产的设计、工程建设试生产阶段,按照侯祥麟的建议,石油科学研究院组建了专门研制军用特种润滑材料的六二一厂(即驰名海内外的长城润滑油公司)和一坪化工厂,试制出合格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使我国跻身少数几个能生产全氟碳油的国家并进而成为加入国际“核俱乐部”的国家之一。之后,侯祥麟和他的团队又承担起国防科委研制和生产新型导弹润滑油的任务。这些工作也都是在一无参考资料,二无技术指标的情况下完成的。他们的努力保证了我国第一次导弹发射成功和随后的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
1960年10月,石油工业部召开石油炼制科研计划会议,这是中国炼油史上的一次承前启后的重要会议。侯祥麟发表的意见在会上起了主导作用。会议决定:在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炼油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国内自己的力量,尽快掌握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个方面的工艺技术,几乎涵盖了当时世界骨干炼油新技术。当时电影《五朵金花》正在热映之中。于是这五项炼油工业新技术就被形象地称作“五朵金花”。侯祥麟任人唯贤、点兵点将组队攻关,“五朵金花”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我国炼油工艺技术实现了重大飞跃,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由于“五朵金花”产生的效益,使10年规划原定于1972年完成的任务,到1965年底,大部分提前完成。它的成功开发,还使当时我国的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四大类产品产量达到617万吨,自给率达到100%。这些成果在上世纪60年代都获得了国家级成果奖,1978年又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力促成立中石化 发起成立中国工程院
1978年,侯祥麟被任命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此时,正值全球性能源危机,油价直线上涨,炼油厂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我国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然而,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等关联企业,分属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等多家管理。这些企业都以石油为原料,由于条块分割,不搞综合利用,不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原油利用不合理,造成重大浪费,侯祥麟感觉必须寻找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使石化工业有一个大的发展!
于是,在国务院领导的支持下,侯祥麟到上海高桥地区8家企业调查研究,并写出报告,以大量事实阐明打破这种格局的必要性,他建议在上海高桥地区组建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企业。1981年,国务院批准原来分属各部和地方的8家企业联合,组建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在中国首开资源整合、机构改革之先。为推广经验,侯祥麟与有关领导、专家几经酝酿,建议将原属中央几个部和地方的以石油为原料的炼油、化工、纺织三大领域的企业联合为一个经济实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认真研究了这些意见和建议后,于1983年2月批准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同年7月1日正式挂牌,侯祥麟任该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
让中国石油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石油。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侯祥麟多年怀有这个夙愿。1978年,我国石油工业的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他认为我们应该走出去,加强与世界石油界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更大发展。于是,他牵头向中央打的申请参加世界石油大会报告很快批准。1979年9月,我国决定申请参加世界石油大会。按照世界石油大会的组织原则,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侯祥麟任主席的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开赴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十届世界石油大会,并取代了一直被台湾的“国家委员会”占据的位置,第十届世界石油大会决定: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为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国家委员会,并为世界石油大会常任理事会成员,同时取消了台湾的会员资格。当时侯祥麟指示我代表团通知台湾石油界的同胞,中国国家委员会将给台湾省一名委员名额,欢迎他们每届都派代表和中国代表团一起出席会议。1993年3月,由侯祥麟率领的中国石油代表团,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激烈竞争,终于取得了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的主办权。这次大会于1997年10月在北京成功召开,对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以及确定我国的国际地位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院士和院士主席团成员,侯祥麟十分关心我国工程技术专家在国家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和一些老科学家越来越感到,随着我国工程技术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国际活动的增加,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侯祥麟、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罗沛霖等著名科学家,借鉴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的做法和经验,经过十多年的反复酝酿,通过在全国政协联名提案,联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在我国建立一个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国家级学术机构的建议。中央采纳并做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决策。侯祥麟作为发起人参加了筹备工作。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侯祥麟当选为该院首批院士和院士主席团成员及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侯祥麟院士在93岁谈人生感悟时说:我深感国家的命运就是我们个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中国感到骄傲;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对我的政治信仰始终不悔;作为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