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崔容强(1941.10.7~2012.8.2)。中国光伏行业泰斗,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核物理专业;自1971年开始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科研、教学和应用开发;1996年3月,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工作,随即发起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并出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太阳能学会常务理事、光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太阳能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安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市科协委员;曾任世界银行/GEF中国光伏项目家用光伏发电系统技术条件专家组组长等要职;2012年8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1岁。
崔容强教授从大学时代开始就投身于工程物理,并以毕生精力深入硅基太阳电池的研究工作,追光造电长达半个世纪。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丝网印刷绒面硅太阳电池研究》、《硅胶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材料极限参数》等著作就在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硅材料科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我国现代硅材料科学的学术地位。崔容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太阳能系列电池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承担了多届和多部委国家科技相关攻关项目任务,担任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撰稿人,荣获了国内国际众多嘉奖和光伏科技界、能源界的高度评价。
深入研究 取得丰硕成果
崔容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对薄膜太阳电池、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空间太阳电池,风光互补、水光互补、热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承担了多届和多部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任务,担任了包括“中国21世纪议程·光伏发电”、“中德黄金计划——太阳能风能”、“世界银行——GEF中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等在内的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撰稿人,获得了国内国际众多嘉奖和光伏科技界、能源界的高度评价。
崔容强教授与沈辉老师、王斯成老师同为SEMI中国光伏顾问委员会委员,多年来一直为SEMI更好地服务光伏产业出谋献策,为SEMI光伏技术标准、技术路线图、行业发展白皮书、展览与技术交流会等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崔容强教授被业界公认为:中国光伏事业的开拓者、学届泰斗、产业最有力的推手、光伏届德高望重的教授。
同行专家沈辉在悼念崔容强教授时,为其精准定位评价以下三点:
一是,中国光伏产业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第一,作为一位高等学院或科研机构的学者,对我国光伏产业的腾飞提供最直接、最重要帮助,并使得多家企业最终迈进世界10强之列的,崔容强老师是第一人。
二是,多年来,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在国内外学术界与产业界形成的重要影响力,最大功劳者非崔容强老师莫属。他在我国光伏事业的重要作用,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学术界与产业界都有重要影响。
三是,如果我国科技界与教育界将产业界声音、毕业的学生意见也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的话,我们将会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认识崔容强老师在太阳能科技中的重要价值与学术地位。他的去世在上海、华东以至全国在光伏界形成不可替代的空缺不久就会感受到;他的突然离世,在我国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全国范围内成千上万人中所引起的反响,足以证明他的作用与贡献,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实在不多。
超前认知 产生巨大影响
崔容强教授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的认知是超前的,他确定:光伏成能源新宠,50年将进入用电不要钱的时代。他认为:
——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主力。中国的太阳能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投资狂潮。中国十大光伏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值有200多亿美金,56家与煤炭有关的上市企业的市值是2000多亿人民币,对比可知,光伏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崔容强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太阳电池已经被国外广泛接受。与风电买国外的风机到中国来装机不同的是,光伏发电是中国买了国外的材料做成太阳电池卖到国外,即所谓的“两头在外”。中国有这么多的太阳能资源,一定会是未来的太阳能大国。另外,中国的人口这么多,随着现代化竞争加速,中国的能耗也会提高,所以未来的中国是最需要太阳能的。大家都公认中国是未来太阳能的最大市场。他强调,未来中国的光伏会越来越便宜,而且用量会越来越大。
——光伏产业可能成为走出金融危机的火车头。崔容强预测,光伏产业可能会成为走出金融危机的火车头。太阳能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增长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全球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并把其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光伏企业利用目前硅材料成本的迅速下降,他们已经开始用低价购进新的硅料来补平原来高价买入的硅料进行扩张性生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新的企业在进入光伏领域,所以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仍然有新的发展。他说:“金融危机对‘两头在外’的这些企业打击很大,但是机遇也很大。比如说金融危机后银行没有钱了,国外的一些终端用户或者集成商没有银行贷款,就没有办法做工程,有一些小的企业融资的成本也高了。但是,随着整个金融危机的形势在转好,光伏企业活跃得特别快,订单也来得特别多。有人说金融危机好像是潮水,退潮的时候就修船,涨潮的时候就可以出海了,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合适。”崔容强认为,金融危机给光伏产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光伏产业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在德国和日本普通家庭要使用光伏发电,只需办一个简单的申请手续就可以按照程序操作下去。而在中国特别是一些电网公司由于对光伏的理解不够,导致宣传不够,应用经验也比较少。他说:“我觉得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购电法、日本的初装补贴法和美国的抵税法,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有利于中国光伏推广应用的,跟光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规范,这样可能更加有利于我们中国光伏做强做大。”他建议,对于装了太阳能发电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抵扣其所得税或者其他税收,企业和个人用的电价回报来偿还利息;再配以相关的融资法案,以贴息或者是无息贷款的方式来支持光伏发电的发展。他认为,中国应该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促进其发展。他相信,中国光伏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将来一定会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且做强做大是完全有基础的。
——光伏技术前景看好。光伏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有三高的特点: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越来越多的全球500强开始关注光伏,参与光伏的竞争。这些500强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带来高端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大规模进入光伏产业,促进了光伏技术的进步。而光伏技术大的进步会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光伏技术大规模的开拓应用。他当时指出:“以德国为例,去年德国安装了1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这1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在今后25年里面基本不需要维护,不需要任何燃料,有了阳光就能发电,对德国的环保事业有很大的贡献。”光伏的寿命是25年,这个寿命的定义和煤电站及核电站的定义不一样。它是指到25年之后它的输出功率下降20%,如果在25年之后再加上20%的扩容,它又是100%的光伏发电系统,就可以正常发电。他说:“所以今后光伏发的电基本上是一个不需要成本的电,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50年以后,太阳能发电不需要任何成本,将进入到一个用电不要钱的时代。”崔容强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崔容强教授认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要靠自己的资源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中国自己最大的能源是什么呢?第一,就是太阳能,而不是核能。中国应该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的太阳能大国,因为我们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这个资源比德国、日本要好,虽然德国、日本是当时世界上安装量最多的几个国家之一。第二,是我们的硅材料资源,现在冶金硅的年产量一般都在100万吨左右,出口一半,自己用一半,硅材料资源在我国是绝对丰富的。第三,中国是能源出口最大的国家,现在我国的平均能耗还没有达到全球人均能耗的水平,如果我们达到这个水平,可能几个地球的石油还不够我们用,所以中国极大的市场需求就是太阳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伟大复兴能源的支柱就是太阳能。
严谨教学 培养光伏人才
崔容强教授是我国光伏教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1996年3月,崔容强教授作为引进人才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工作,随即发起创建了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崔容强教授治学严谨、思维创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总结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手段传授给学生,加快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特别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以致用”、“能理善工”,成为中国光伏产业迫切需要的应用人才。
在他的悉心栽培和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光伏行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的成为著名光伏企业的掌门人或总裁,有的成为光伏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有的成为政府科技系统高级官员,还有更多人传承了崔容强教授的“衣钵”,站到了中国光伏教学的第一线,把老师点燃的薪火世代相传、使祖国的光伏事业人才辈出。
春风化雨、启迪心智。崔容强教授对上海交通大学光伏学科的建设、对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以及与国际光伏界的交流,都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卓越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光伏产业的一大损失,我们也失去了一位好长辈、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