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水电
  • 李鹗鼎:一生为中国水电事业而奋斗

李鹗鼎:一生为中国水电事业而奋斗

2017-10-31 10:18:00 中国能源网

简介:李鹗鼎(1918.3.15-2001.12.30),长期负责水电部门的技术领导工作。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43年赴英国伦敦威廉哈诺工程顾问公司进修;1946年毅然回国,曾任资源委员会四川长寿龙溪河上清渊水电工程处工程师、工务课长;建国后,任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副处长,电力工业部水电总局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狮子滩水电工程局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水利电力部基建司总工程师,电力工业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2001年12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李鹗鼎院士,我国著名水电专家,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从事水电建设事业50多年,主持施工的水电站有狮子滩、三门峡、刘家峡、映秀湾、猫跳河等,解决了许多困难的技术问题,特别是复杂基础处理和大坝浇筑等。负责审查决策的大型水电工程有乌江渡、凤滩、东风、漫湾、大化、岩滩、水口、二滩、天生桥、龙羊峡等,对大量技术问题作出决策,保证了我国大型水电建设的顺利发展。

从零起步,建队伍求真务实解水电难题

1918年3月15日,李鹗鼎出生于北京清华园附近的成府槐树街。父亲在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教书,父亲立下家训“立定脚跟做事,挺起脊骨为人”以及父亲的一首诗“素心兰似素心人,品自清幽性自真,任有无穷风雨妒,愈从潇洒见精神”,对李鹗鼎一生的学习工作,处事为人,崇尚踏踏实实、坚持不懈、不畏艰险、勇于负责的精神,有很大的启发和鼓励作用。

1943年6月,李鹗鼎到英国留学,实习水力发电工程。在3年留学期间,他系统地研究并掌握了西方先进国家利用水电资源的理论和技术。1946年6月从英国回来后,他坚决要求不留都市,到四川龙溪河上清渊洞1000kw水电站工地施工。

1952年,国家决定对黄河流域进行一次全面勘测,李鹗鼎和3个技术人员,这也就是我国最早组建的水电勘测队伍了,他们用两条腿走遍了从龙羊峡到青铜峡之间大大小小的峡谷。这是我国建设水电的第一次勘测。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定案拍板,李鹗鼎深入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他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中型水电工地,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专题讨论、设计审查、检查和指导工作。李鹗鼎先后到过三峡、葛洲坝、二滩、李家峡、白山、漫湾、刘家峡、天生桥一和二级、龙羊峡、岩滩、五强溪、丰满、乌江渡、东风、东江等工地。这些工程都是装机容量在1000MW以上或坝高在150m以上的重点工程。

周恩来总理曾多次亲自听取三门峡工程的汇报并到施工现场了解工作细节。作为这些大型工程的总工程师,李鹗鼎的压力可想而知。当时,在大江大河上截流还没有经验,为了摸清截流时的水力学情况,他首先组织进行了截流的模型试验。在三门峡的实践中,验证了该模型试验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并成为以后国内所有大江大河截流的重要技术手段。

四川岷江太平驿水电站在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时遇到了难题,工程卡壳。李鹗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是否根据覆盖层渗透系数,计算一下防渗墙应做到多少深度即可基本达到防渗目的。这不仅是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个经济问题。”这一番启发使大家豁然醒悟,经设计计算后大家都同意采用悬挂式防渗墙方案,使工程难题迎刃而解。

创新驱动,进行重大改革力推创新技术

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首次引进外资、国际专家咨询和国际招标,首次推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该水电站装机容量为60万kw,位于南盘江支流黄泥河上。工程主要由高坝、长引水洞和地下厂房组成。1988年年底第1台机组投产发电。李鹗鼎任该工程团长,主要成员有美国坝工专家谢拉德(J.L.sherard)博士,加拿大工程地质专家坎贝尔(D.D.Campbell)、澳大利亚水工专家亨特(J.R.Hunter)。

团长李鹗鼎担子重、责任大,要组织好外国专家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针对工程施工进展,为工程安全、科技进步和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一一进行把关,协调不同意见,慎之又慎地做出技术咨询决策。他曾先后组织过10次现场咨询。他叮嘱我国专家:对外国专家的意见,既要认真听取,又要有所分析,不能盲从;有不同意见,可以大胆提出,不要妄自菲薄。

鲁布革水电站建设中采用了不少具有世界水平的新技术,其中重大技术有:在“六五”科技攻关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决策大坝心墙以软岩风化料作防渗料,代替常规黏土料;参考加拿大的经验决策溢洪道高边坡用垂直开挖,加宽马道,设排水和锚杆;预应力锚索;借鉴挪威的经验采用缩小地下厂房宽度的技术,还简化大坝防渗帷幕布置,并把防渗标准放宽到ω不超过0.05。这些新技术不仅用于鲁布革水电站,还进一步推广到全国,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水电科技进步。鲁布革水电站获得了勘测、设计两项国家金奖。鲁布革试点的成功,与李鹗鼎付出的辛劳是分不开的。

李鹗鼎一直积极支持、推广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国内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他积极支持推广国外的碾压混凝土坝和面板堆石坝技术。仅这两项技术就使水电建设在节约投资、缩短工期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多年的努力我国这两种坝型的建设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培养青年,为水电事业的发展积蓄人才

李鹗鼎十分关心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

他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他指出:现在年轻的工程师有他们的优势,懂计算机,懂外语,但对他们的培养不但要抓紧,而且要全面。在业务方面,要着重培养他们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还一再强调,搞设计的工程师也要多下工地,也要熟悉基本的施工工艺,这是非常必要的。

他对年轻人说,古今中外各行各业都有专家,也都离不开专家。他们之所以成为专家,共同的特点都是勤于实践,虚心好学,工作认真,敢于负责。正因为如此,年轻工程师如要真正尊重专家,首先要学习专家的工作态度和科学作风,不要仅仅去引用他们的结论,更不能简单地代替设计上的论证,而是要深入研究他们分析问题的依据、思路、方法和基本观点,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

1980年,崔政权经过水利部和教育部统考,获得了出国进修的资格。李鹗鼎知道后很高兴并给日本国坝工权威、当时国际大坝委员会副主席的饭田隆一教授写了推荐信,一方面介绍崔政权的情况,另一方面希望饭田隆一能介绍崔政权到优秀的大学或研究所去进修。

一生奋进,只为祖国水电事业好梦成真

李鹗鼎常年待在工地,但在工地上的住房十分简陋,也十分干净。房间不大,一张木床,一张不大的木桌,一把椅子和几个小凳,还有工地上常用的铁壶、水桶、脸盆和一个小火炉。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李鹗鼎担任特别咨询团团长,世界银行聘请的专家,按世界银行标准,专家待遇一般为每天1200~2000美元,他应获咨询费10余万美元。但是他对这份收入从不动心,除了购买几本国内没有的外文版技术书籍供大家阅读外,其余收入都悉数上交国家。他的出差费用也按公务员或国内专家的待遇。他真正做到了公正廉洁,两袖清风。

李鹗鼎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他每次出国临走前总是要给秘书安排很多工作,比如,交给一堆外文水电技术资料,并指明具体页码要译成中文。这些工作量比他在单位上班时的还要多几倍。不少部长出国时秘书是随行的,但他出国时从不考虑有秘书。

由于长期劳累过度,饮食不周,李鹗鼎在66岁时被诊断出糖尿病,医生在多次阻止他出差无效后,把他列为“友谊医院中最不听话的”病人。1988年3月在厦门疗养期间,李鹗鼎作随感二首以表心志,诗中表达的对水电事业的执着与热爱,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人感动。75岁高龄时,他的家里、办公室、办公桌上仍堆满了各种资料,因为总有水电工程基地的技术人员寄来资料向他要个“说法”。对于他来说,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尽管年届古稀,疾病缠身,但仍尽可能地往工地跑。他还打趣说:“我就愿意到工地上去,我的职业病就是一看见工地上的山山水水就来精神。”

在二滩水电工程项目上马前后,他一趟趟下工地,最后终于以80岁的高龄病倒在工地上。出院后医生严格杜绝了他出差。其后的日子里,他的心里非常难过,没有了亲临战场的振奋,只能靠听汇报、阅读文件和资料来关注水电事业的发展了。他开始和生命抢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听新闻报道和锻炼身体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书房里度过。

他对尽快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水电资源,为发展国民经济,造福人民,仍抱有高度的热情和希望,这成为他在垂暮之年仍孜孜不倦努力工作的动力。他迫切希望水电能得到进一步优先开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水电在中国不但自然资源居世界第一,开发利用的水电也居世界首位,水电建设的技术也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李鹗鼎一生朴素清廉,身后没有留下什么钱财,但藏书很多,尤其是水利专业方面的书籍很多。在他病危时还嘱咐家人一定要将其专业书籍捐给有关水电部门,供大家学习参考。他的全部心血都凝聚在无数工程的技术档案中,把一颗丹心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他挚爱的中国水电事业!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电力,李鹗鼎,水电事业,水电建设,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