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光伏人的2017,拿什么来做强自己

————运维转型是众话题之首



2017-09-22 13:42:32 2017能源思考8月刊   作者: 茅建生  

一、抓运维转型非常的必要

--认识先要转型

 说抓运维转型,我做了一张中国走过来的中国光伏阶梯型道路的描述图(图1),图中也有对当今光伏产业运行态势作了阶段的划分,也纯属是个人己见供大家参考。从中国走过来的中国光伏图可见;图中Y1、Y2、Y3分别描述了运维方式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2017年是光伏人乃至光伏运维来说,就处在优生劣汰与精细提效的关键一年。在2017这个光伏人优胜劣汰的年度中光伏产业人如何能坚守下来?又如何才能再续推动中国光伏强的脚步?个人认为,运维的转型既是众话题之首,又是弥补传统在线光伏项目的缺陷,提升竞争能力的最佳切入点,从长远战略点看运维转型也是光伏人做强自己的首要制高点。

2016年我参加了一些以运维为话题的些会议,以工信部所属某一专业委员会筹办的一次给光伏人的印象尤为深刻。那是2016年12月16日在杭州召开的光伏电站运维的高峰论坛,在互动学习的交流中,我以"传统运维捞不着高效的银子"为题,就此说开了光伏新运维的一些想法与思考。从中国走过来的中国光伏图表(图1)上看,光伏的运维是个老话题了,但以当前提质增效的运维方式不转型,不但捞不着高效的銀子,从而也不可能做好具有反应快捷、维护方便,高效运维的精细提效式的运维;更不可能有效总结当前装机方法,发电系统装备质量及发电系统架构的经验与欠缺。当前大量在建和设计中的新电站,其开发及运维工作只还是以传统复制的方式重复地进行着。这种低层次复制式装机的发展方式,使中国光伏上装机量做的超快,而没有大量数据验证和考量的电站,使得在电站层从业的业主们都无经验可说,也更难看到光伏电站运行效率能提升与进步的明天。因为重复复制开发方式使产业界看不到,也把握不准解决光伏电站当前模式存在的质量、效率等一系列的问题,更无从产生创新,跟进发展的迫切性。致使光伏产业发展,由其是电站的运维也始终处于重复复制和低层次的局部修补式运维方式中,致使光伏的设计及运维也处于传统的想当然的"原理上是对的"运行阶段。快速复制式的电站开发方式纵使中国光伏装机量愈来愈大,但累积的问题也就会愈来愈多,更谈不上国家综合资源的集约式利用了。

仅从对电站效率及发电产出可持续控管与把握这一角度看:25年生命周期的光伏电站用传统的想当然的"原理上是对的"设计方法来做设计,不到一年就能设计妥当了,也用传统的"人海战术"最多90天时间就装机完毕了,就用这种无实证抽样的设计,无节点校验的施工方式来开发的电站,电站的生长期总共才用了一年又三个月,与贯穿电站整个生命周期(25年)的运维期时间段相比只占5%的时间段。就是这个5%担负了电站业主用100%的身家性命财产与希望的寄托,也就是这个5%也还是个质量与效率 + 收益都不能确定的5%(图2),试问:如何能让看守电站25年(在95%时间段里等待经济回报)的业主们不揪心,又如何能把握与控管电站稳定持续的发电出效出益?还又由谁来支撑系统低损耗,甚至还能抑制组件出力衰减,系统效益增收增进的运维?

运维事实上已不是单一的看看数字的单一运作了,其涉及到我们的电站是否优秀与有特色;我们的电站系统是否有不足与欠缺;我们现有光伏装备性价比上的质量问题与改进方式;我们的光伏农业,光伏扶贫项目的效益与质量;我们中国光伏的门槛与示范;我们的光伏强中国之梦,我们的光伏产业,光伏农业及光伏扶贫能跟随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大略的后劲与推力。这一切的一切,不仅都要从电站生命周期25年时间段的运维中体现出来,而且还要在电站的转型运维中发现排查问题,故障分析到点,原因提示到位,从系统扎实改进中锻打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光伏有强可说。而这些用传统的运维方式是满足不了的,从而也满足不了当今光伏人跟随国家发展大略相向而行,让发展得到永续的诉求了。

转型的运维;其涉及到光伏整个产业链上的设备、架构方式等全系统的数据管理、信息评测、能源金融化以及能预见性的分析和化解问题,让转型贯穿光伏产业在社会科学演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而不断获得系统的再生。光伏运维的转型也是一个多元科学组合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用装一个监控,也不是用采到一些传统的常规数据就能简单搞定了的事了。

光伏新能源在能源界还是个新生儿,更不是能一蹴而就就可成长壮实的事。还要我们光伏人撸起袖子加油干,还有许多事是需要我们不停的认识认知、探讨拓进与攀登提升的。总之,天上不会掉馅饼,光伏发电要有心。可以说:当今运维的不转型就是明天100%的没希望。2017中国光伏人先得有运维认识的转型,才能有抓好转型的运维。中国光伏人的2017,运维的转型就是光伏人能否前进的试金石与分水岭。

光伏运维如何转型?能否当今直接来个智慧运维?以本人愚见,就当前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要说直接做智慧运维,那无疑就是件拔苗助长的事了!那是因为:智慧运维是由初始的运维信息化向智能化运维进军成功后才有能力做成的事。而当今光伏还很年轻,中国光伏产业界大部分的规则、方法、门槛也还是泊来品,我们要做强中国光伏,并不是说几句高调的话就能办成的,当前中国光伏整体运维的观念、基础、方法、意识,以及光伏运维的信息化、数字化处理软、硬件乃至商业模型等方面尚还有不少的缺失。依中国光伏现有的现状立马要去做智慧运维,无疑就像要让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去飞奔那样的"拔苗助长"了。

二、挺运维转型重要的是挺系统

--系统技术转型

以系统方式做运维,立运维转型的制高点。

就运维转型的一些老话题,近在"2016年光伏人该如何过"的年初短篇中我又有提过:"如果你是光伏电站运维人,千万不要还是继续骑着摩托作巡视,而是要多想想光伏IT方式下的自动控制与管理,运维效率才能有提升"。在2016年12月23日的深圳平安召开的平安保险"风光电新能源风险管理"的论坛上,我也说过千万不要只是呆呆地看着数据去抓部件设备的提质增效做运维了,而是要从系统运维的角度出发,以精细提效的方式去抓光伏电站从设计到施工,从并网到运维的各个节点上的系统效率,并使之贯穿于光伏电站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这样以系统运维作光伏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的方式来抓运维的转型,方能使光伏产业来个"纲举目张"亦也会有个"一抓就灵"的制胜效果。这个关键点在于:系统运维是贯穿于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系统(图3)。

转型的系统运维是个从光伏电站现场的选址考量、系统的设计、系统的施工、系统的测试、系统的评估、系统的运维、以及做到对系统运维大数据结构下的系统综合分析的运维。也只有上述系统运维的方式才能做到:系统的精准设计、系统的精细实施,系统的精明运营。只有这样才能给对参与系统运行的相关装备设备能提出"中肯"的改进建议书,这些建议之所以"中肯"是因为其是在系统方式下,不掺杂任何人为的数据"修复",而是全程在自然阳光作用下对光伏发电现架构,对设备的输入输出效能数据作实时在线数据记录的测定与评估,这才是有分量的"电站用系统数据说话"的实证体。用实证数据来真实写照设备的质量与能力,就能发现在线系统发电架构的优势、缺陷或问题,甚至还对系统与设备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能作出具预见性的评估等,可见运维技术的转型势必将成为光伏产业系统转型提升的先导,而给我们的光伏产业带来实实在在多元效率的提升与助推。详见运维系统转型给产业带来效率的展开图(图4),这里就不再用过多的笔墨来说明和介绍了。

以系统技术做运维,为运维转型作支撑体。

对运维而言,系统运维的技术是什么?笔者认为系统运维技术是为"功率最大化产出、价格最低投入、运维最安全方便"这个需求侧的需求作全系统支撑的技术。并不断地以精细提效技术的深入与更新来作系统运维技术的纵深推进。当今支持的目标就是光伏电站高效、安全的运行和稳定的电力效率输出。我们来看看当前常规,运维保障的些基本需求(局部)情况(图5)。从附图三中也了解到,常规运维的一些着重点及电站运维中的风险所在,虽然我用图三中的条形提示框来表述了一些防范方法的提示,但有的终究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近在2014年至2016年的光伏电站还是屡屡见到那儿电站火灾了,那儿电站塌了,那儿又一个电站被洪水淹了,……于此我们也更看到了光伏产业对系统运维技术提升的期盼。运维不能只是为运维而看看数据的运维了,而是在系统技术的各节点上"要作全系统的破墙"的运维了。在系统运维中要着力好系统技术的精细提升,方能从根本上控制及防范事故的发生;再而还能提升对事故的迅捷反应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精细提效的系统运维能不断进步,而逐步向智能运维的方向迈进。

简单说几个系统运维中对电站运行事故的一些防范技术:就对电站着火的防范而言,从系统中的易燃点的温度、电压、电流等超值与不正常的到点燃起火,从时间上再快也是分几十秒甚至几十分钟才能引起火灾的。如果在导致火灾前就对系统有对温度、烟雾及对大电流产生可预警检测的监控与报警,甚至关断回路而使"防优于消",则还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就洪水侵蚀系统的原因,也是设计阶段不精细的先天不足而导致的,原因是在设计中缺失防范意识。试想在建站选址时,就对该地区从水文地理志作气象及地理环境的精细调研,并以此来作电站选址综合分析的参考,就不至于会使电站被淹成常态了。再说光伏电站效率与效益,在作光伏电站的投入产出分析和设计时,也要做些系统下的精细工作,在对光伏电站的选址落地的考察时,就要对该地区工农业用电需求及消纳情况作评估与了解,也要对当地的辐照及地理环境作评估,甚至还要做一下现场抽样性实证测试的数据来与设计中数据作比对分析,不要只是权衡"原理上是对的"而不作精细的设计确定评审。试问,如果用对精细设计不屑一顾的方式做设计,就能掉下个高效的光伏电站?在西部,对于100MW的系统,如在确定支架倾角及方位角上有过大偏差的情况下,这种偏差导致的发电损失不可忽视,其对25年生命周期的电力产出的电站来说损失也就大了去了。可以想像以电站的回报为希望的业主如果能有知晓这种损失的存在,那他们又是何等的能不揪心。本人认为,转型的系统运维技术;可将学术上项目后评价工作中的一些单项工作前移到设计阶段来做。对一个对电站设计有精准要求的设计者,一定会作些现场的实证的抽样分析,待电站建成后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个损失也就很难挽回了。

再说系统运维技术及效果与施工的技术也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如:在系统生长性建设后期的运维阶段(见图3中的J)发现系统电力产出效率有问题,势必要寻找问题所在,就得从图一中J开始的点段依次一个一个节点的从后往前捋,可谓真是既劳命又伤财。所以高效的运维系统既要从选址、设计开始,也要从组件设备进入现场的施工前段就得展开。再则,在施工中不能用对光伏设备认识很有欠缺的民工去搞"人海战术",而必须要用对施工各节点的关键要点与质量关系有了解,用具有初步的安全施工的认知和具有技术防范能力的人员来施工。

以系统的眼界做运维,使运维转型有战略面。

战略面与眼光是分不开的,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成长系统运维对光伏商业价值的助推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光伏的运维以精细提效的系统运维方式进行,也对光伏投资人势必要了解的"商业确定性"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与保障能力。本人认为,只有通过贴近现实与实时的系统运维技术,才能使投资商对光伏电站的"商业确定性"有了有底气的商业确定性的支撑性支持。大家都在说金融,金融的本质就是敛财。对光伏金融投资人来说,我无财可敛,又为什么要投资?对光伏人来讲事实上也不愿丢失或可合作共赢的机会。由此可见,对光伏电站系统运维的转型打造了一个具有能提供商业确定性的平台。也成了投融资人与光伏人互相认可、共同合作和共赢的基础,系统运维也成了金融与光伏融合发展的战略性纽带。

也说一下光伏电站的绩效管理。以本人之见,光伏的绩效也是所有关心光伏的人们所关心的重要话题。今天在说系统运维的同时也来讲绩效的考核与方法,事实上也是服务于战略目标的一个部分,也是本文所提到系统精明运营的一个环节,就在于如何分阶段用"看菜吃饭"、"因地制宜"来客观制定转型过程中绩效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同时建议要在运维的转型中,对于绩效考核应更多借助数据库的运行情况,逐步使绩效考核也随之信息化和数据化,最终绩效考核的内容与方式乃至数据的处理也终将成为电站综合数据库的一部分,千万不要还是用一大摞人工处理的表格来进行绩效的管理。反之,电站绩效处理与系统运维的互动,更可以提供科学的业绩增量结构和科学表述增量的手段。纯用机械的手段,用固定传统的运维执行程序作绩效管理,既产生不了对绩效考核的有效当量,也不会产生多少有增值分量的银子。

再说一下落地的电站辐照量如何定义与取值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电站的辐照量这个关键参数如何确定,又如何才能使确定方法归一而科学。对做绩效考核时是如此,做电站买卖和电站保险也是如此。就在光伏电站进入保险状态后,在涉及到理赔问题的状态下,对当地辐照量的标准定位的选择与说法上一些国家间和公司间也是说法与做法皆各不一样。这里分二点说:一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辐照值、参考值可信度如何?当地电站的辐照参考值谁说了算?;二是关于太阳辐射量不足的绩效和理赔解释与说法。这就是个典型的各有说法又各行其事的例子。如德国人说:一年中最低发电量的保证;日本的三井住友说:日照不足导致的发电量减少;国内著名的保险部门说:导致实际发电量低于预期数低发电量的损失;国内另一个很有板的公司说:因太阳辐射量不足,导致发电量的减少,所以造成电费收入降低;又有权威人士说:发电量减少以太阳辐射发电指数来衡量,太阳发电指数由权威机构来提供……,说着说着又绕回到美国的NASA等哪儿去了……。说到这儿我想我们中国光伏人还真想说……。出于篇幅,我这里先说一句:我们卖鸡蛋,什么时候有自己的说法,又什么时候能用自己的秤砣?!

最后,再展望一下运维转型落实的下一步。系统运维转型的落实是有许多问题事务待我们摸索,探讨,也更需要我们撸起袖子来加油干,以此来一步一步的攀越运维转型落地中的困难与问题。在运维转型中的下一步中,我们既要面对我国已经成功开发了的77.42GW的转型的运维,我们还要面对迎来的正在建设和开发中的XXX.XXGW的运维的转型。能不能做强中国光伏,运维的转型与落实将是中国光伏人做强的试金石与分水岭。说到这儿或有光伏人要问:我们有何能?又有何把式能推动和做好运维的转型?

三、推运维转型要推模式重组

--结构更要转型

(一)运维转型要先抓机制结构的重组

转型的运维对新能源电力的供电侧光伏电站(端)来说,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侧的发展而发起的一个结构性响应的改革,没有这个改革光伏电站就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落伍。

前天,我的一位曾着力于光伏运维的微友对我来了个实话实说。他说:"运维的转型,这跟我毛的关系都没有了,我拿的是'值班运维'的钱"。当今社会谁会跟钱有仇!?我的那个运维微友只是为自己的劳动付出,甚至是有提升价值的创造性劳动而得不到相应的认可,说些风凉话而已。说到这儿,我也不去讲毛泽东所说过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道理了。对运维人而言,都希望起码说要造就一些对效益、责任、利益作绑定的激励机制,让运维从业人心里的诉求、对家庭的支撑、心目中的个人价值能得到认可与提升。光伏人的我也认为:建立激励机制可唤起运维人的内生动力及创造力,使他们能主动发现与研究在"值班运维"中所发现不了的问题与情况。这样做既打造了运维产业,又打造了一个对光伏运维很有把式而有成绩的运维队伍,岂不是一举多得的益事。就参与运维的人员有了主观能动性后的作用,可见模式重组的描述(图6)。

(二)做好运维转型就得重组商业结构

与光伏微友交流运维转型时,见着的真是各有各的说法,微友温建军则有说:"光伏电站运营中的风险……,最有效的防止这些风险的技术就是使用双玻组件!"。也有微友问:"只要选XX种类型的组件就可以基本解决质量问题了?"。我这里也要对微友朋友说:一个电站系统有了高质量的组件并不代表整个系统皆为强,光伏电站有了监控也不意味着电站系统效率就能高。如果系统性筹划做的不好,系统精细设计做的不到位;同样对运维而言,系统运维转型做的不得力,也会丧失电站系统持续发展的机会。

怎么做运维才得力?依本人愚见,得力的运维就像电力系统需求侧考虑的那样,也采用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作运维目标的覆盖,来重组光伏电站供给侧运维的商业模型。转型的运维只有用社会化、市场化、金融化及商品化,作结构性改革(转型)去响应和适应电力需求侧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能力来面对我国已经成功开发的77.42GW的运维转型,方能有能力去面对迎来正在建设和开发中的XXX.XXGW转型的运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和能做好运维,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转型的运维中实现个人和企业的最大作用化。

通过对运维的社会化、市场化、金融化乃至多元的N个商业重组方式(图7)的运作,才能整合人才与撬动金融资本的参与,才能降低融资成本,并迅速通过吸金的途径,来加推运维在商业结构上的重组。使运维的发展得到快速的推进,以争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转型的运维产业做好并迅速做到最大。

(三)做强中国光伏更需重组生态结构

生态是产业发展能得以持续的自然法则。个人认为:说产业的生态这个话题大了去了,想象大小就是一句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但从那儿说产业的生态,我想还是从从长计议开始吧。

在运维转型的分享交流中,光伏微友陈骏也说了个很实在的,我这里就原版摘下分享了:"目前体系标准还不能统一,现在光伏电站以交易为建设动力,且交易又失去电站质量本身深度评估因素,无耐无耐运维好了是正向效益,都懂都不认真做!"刚看到这一段时我愣了一下,甚至还在想现在光伏电站"以交易为建设动力","都懂都不认真做"这是光伏产业的局部现象吧!?

就光伏微友陈骏讲的"都懂都不认真做"的原因还在于:一是,反正电站不是我的;二是,又有老板出好价钱购买;三是,是当下政策的不完善造成的。在当下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就也会"都懂都不认真做"了。但在与微友的交流中有的还说:"这也是一种市场经济"支撑下的"生态",对这点本人就不赞同了。殊不知,如这种的市场经济下"生态"从长久以后,既有失职业的操守而也丧失了光伏从业人与企业持续发展的机会,还牺牲了社会经济与投资环境下的光伏质量价值利益、以及和国家资源的集约性综合利用的利益。这种代价的"生态"是生态吗?

接着说产业的生态,说个亦或是本人金融眼光不到位的事。大家都知道当今光伏融资难是常态了。上节也说到金融的本质就是敛财,金融人为什么与光伏产业就是抱团不多而又不紧抱呢?!从光伏产业的整体情况看,金融对光伏而言还是热衷于资本的"转手空手道",时而到光伏上圈上一圈就又"敬而远之"了。但对光伏界每每捧上有钱可赚的"创业新蛋糕"也还是都不怎么屑呢?难道金融人傻帽了?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敛财的金融和重新回顾一下我们产业的吸金能力和我们自己了。话回到上面"都懂都不认真做":如若我们的光伏都这么的个做法,还真有点是我们自己都不在乎我们自己了。如果是这样,金融人还能在乎我们些什么呢!?这或许验证了:金融与光伏间"有生态结构,才会有持续"的说法了。

再说个当前光伏政策要进一步完善的事吧。上述这种"电站以交易为建设动力"的局面非但不是生态,还让我联想起习近平主席2016年12月中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一段"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讲话。我想如果中国光伏的发展如果以"光伏电站以交易为建设动力"的方式继续下去,会不会也会产生光伏市场泡沫?!我不敢再想象和妄为猜测!还是回到光伏运维的转型上来说话,就是运维千万不要也脱离了产业生态中以有序循环、持续发展为产业价值链的基本规律。

我个人还认为:希望政府制定光伏项目政策的部门,更要着眼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去分节点、分阶段,用全程考量的系统方式来制定和试行光伏政策,也好从总体上分阶段有序把握和推动市场。比如:是不是建立一个对不够质量标杆的电站,作不准进入市场交易的规则或限令;能不能也来个对项目负责人有个质量终身追究的办法;可不可以着手一个政策颁布后的跟踪抽样与调整方法的研究……;关键部门在产业政策的制定、颁布,推行与考察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瞎子摸象……等。

由此,我们要做强中国光伏必须要以重组生态结构为抓手,重组好产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结构,而让发展得以生态性的落地。我制作了一张构建企业生态性生长链的框架(图8)供微友参考。另外,我也制作了一张产业生态的系统框图供参考(图9)。如图9所述我国金字塔结构的光伏产业是由效果信息反馈线与政策完善调整线作系统保障性支撑的,这两条线的互动运作能力也是我国光伏产业经济能具生态价值而永续发展的最大最好标杆。我想这才是做强中国光伏产业的最大把式。

光伏人微友们朋友们,运维转型的三章节至此要告一个段落了,我相信光伏运维及运维转型的市场也在呼唤着我们。至此国家能源局宣布截止2016年底我国光伏累计装机量为77.42GW。正待进行运维操作,依2017至2021年的五年间就推动系统效益有增值的运维转型的发展,势将会成为光伏产业的最大的吸金体之一,并将被金融资本所接纳。

算一下小账,对2016年底已经装机的77.42GW装机量而言,仅为以普通的基础性运维市场每W为0.07元的年运维费计算,在近五年内的市场投入至少也有270亿人民币的市场份额,对于转型的运维所产出的价值当然更不可小觑了。更何况还有2017年度以后再递增开发XX.XXGW的还未计算在内。运维转型的冲锋号已经响起,光伏运维转型的产业队伍正行进在阳光的金融道路上……让我们用撸起袖子加油干去迎接未来吧。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