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2 控制技术的研究从 20 世纪初至今已有 90 多年历史。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一些工业化国家相继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和法规,限制煤炭燃烧过程中 SO2 等污染物排放。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 SO2 控制技术的发展。进入 70 年代以后, SO2 控制技术逐渐由实验阶段转向应用阶段。据美国环保署( EPA ) 1984 年统计,世界各国开发、研究使用的 SO2 控制技术已达 184 种,而目前的数量已超过 200 种。这些技术概括起来可分为三大类:
● 燃烧前脱硫。
● 燃烧中脱硫。
● 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 FGD )。
1 .燃烧前脱硫
燃烧前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煤炭的洗选、煤炭转化(煤气化、液化)、水煤浆技术等。
洗选煤是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式对锅炉使用原煤进行清洗,将煤中的硫部分除掉,使煤得以净化并产生出不同质量、规格的产品。
由于该技术效率较低,越来越难适应愈加严格的环保要求。
煤气化是指用水蒸气、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在高温高压下与煤发生化学反应,生成 H2 、 CO 、 CH4 等可燃混合气体的过程。可燃气体在燃烧前进行脱硫,该技术可以获得高纯度的硫磺和较高的脱硫效率。城市煤气的脱硫便是采用该技术。
2 .燃烧中脱硫
燃烧过程中脱硫主要是指当煤在锅炉内燃烧的同时,向锅炉内喷入脱硫剂(常用的有石灰石、白云石等),脱硫剂一般利用炉内较高温度进行自身煅烧,煅烧产物(主要有 CaO 、 MgO 等)与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 SO2 、 SO3 反应,生成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以灰的形式排出炉外,减少 SO2 、 SO3 向在烟气中的排放量,达到脱硫的目的。主要有型煤固硫技术、煤粉炉直接喷钙脱硫技术、流化床燃烧脱硫技术等。该脱硫技术的脱硫效率约在 70% 左右。
3 .燃烧后脱硫
国内烟气脱硫技术起步于 1961 年,当时仅为防止锅炉尾部受热面的低温腐蚀,采用在过热器前喷入白云石粉的措施,以减少烟气中的 SO2 ,降低烟气酸露点,保护低温段空气预热器不受腐蚀。
1973 年,我国正式成立环保机构,火电厂 FGD 工作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进入正式开发研究阶段。主要进行的脱硫试验研究工作有:
( 1 ) 1974~1976 年,上海闸北电厂完成了 2500m3/h (标准状态下)烟气的石灰石 / 石膏法中间试验。
( 2 ) 1974~1976 年,上海南市电厂铁离子液相催化脱硫回收法 [ 烟气量 2500m3/h (标准状态下) ] 中间试验。
( 3 )湖南电厂 [1972~1980 年从 10000~50000m3/h (标准状态下) ] 及上海杨树浦电厂 [1975~1976 年 2500m3/h (标准状态下) ] 亚钠循环法中试。
( 4 ) 1976~1981 年,湖北松木坪电厂建立了 5000m3/h (标准状态下)的活性碳-硫酸法中试装置。
( 5 ) 80 年代末,四川豆坝电厂建成了 2500m3/h (标准状态下)的磷铵肥法中试装置,脱硫率达 95 %以上, 1991 年通过了国家组织的鉴定和验收, 1994 年该项目被列为四川省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又建成了 10000m3/h (标准状态下)的工业性试验装置,并于 1998 年 7 月通过了四川省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科学技术部在制订的 1999 年度“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中,已将该技术列入逐步实现成套化、大型化的目标。
( 6 )作为“七五”计划攻关项目,从 1984 年起,在四川白马电厂进行了 5000~7000m3/h (标准状态下)的旋转喷雾干燥法烟气脱硫中试装置,燃用含硫量 3.5 %的四川芙蓉高硫烟煤,在 Ca/S (物质的量之比)= 1.4 时,取得了 80 %以上的系统总脱硫效率。
( 7 )“八五”计划期间,在贵州轮胎厂一台 20t/h 层燃炉上完成了喷钙脱硫的工业示范装置,锅炉尾部增湿活化功能利用锅炉原配有的文丘里-水膜除尘器来实现。
( 8 )为加快我国烟气脱硫的产业化步伐,我国在自行开发烟气脱硫技术的同时,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 FGD 技术,如石灰石 / 石膏湿法、旋转喷雾干燥法、电子束、海水法、 LIFAC 法等 FGD 技术。在引进国外脱硫工艺的同时,国内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都在积极研究与探索,进行消化吸收,开发高效、低投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工艺技术。
尽管我国对国际上现有的 FGD 技术的主要类型都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并且开发了一些新技术,但是大部分尚停留在小试或中试阶段,有的技术虽已有工业性试验,但都局限于容量较小的锅炉上,在 50MW 以上的电厂锅炉上很少应用。目前在火力电厂大型机组 FGD 技术上,我国采取了联合设计、引进技术等方式,正逐步掌握设计参数、主要设备选型、工艺系统设计等关键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