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上海市设立了“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上海市科委组织专家对全市参与竞标的8家科研院校进行公开答辩,上海交大竞得了这一项目。笔者也因此有幸参与了上海首座节能示范楼的设计工作。
当时,“西气东输”工程初步建成,每年输入上海的天然气量达30亿立方。天然气的使用不能简单地采用“以气代煤”,这样既不能解决气价过高的尴尬,又将使大量天然气失去市场。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成为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个课题。同时,随着上海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用电模式已与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相似,最高用电负荷与最低负荷的差距不断拉大,正常情况下差距可达500多万千瓦,巨大的用电峰谷差对电力供应产生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采用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节能示范楼的价值就愈发明显了。
作为上海首座节能示范楼,上海交大软件大楼采用了“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4000平方米的软件大楼中,其能源全来自楼旁的一幢两层楼高的机房。机房连接民用天然气管道,机组“吃”进天然气,两台燃气轮机一边使出“气功”发出60千瓦的电能,一边把发电时排出的烟气循环回收,用于制冷或制热,剩下的低温烟气再利用,加热生活用水。最后,电、冷热气、热水全从机房传入大楼,楼宇就能“吃”上生活能源“套餐”。这一系统堪比一个小型的民用“能源作坊”,在冬夏两季电力高峰时,不受电网缺电影响,靠“西气东输”送来的充足天然气就能让人安度一个“凉夏” 和“暖冬”。
经过初步的示范运行,分布式供能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越性已得到了证实。由于循环利用了废气、废热,软件大楼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达到80%以上,而普通的天然气发电厂的发电效率仅为30%-47%。整幢大楼使用该系统供能,每年可节省12万元。大楼内空调供热可达200千瓦,供冷达230千瓦,生活热水可达60-90℃。同时,系统的噪音也很小,大楼关起门来,室外噪音小于57分贝。
所谓分布式供能,是相对于传统的集中式供电方式而言的。它利用先进的燃气轮机或燃气内燃机燃烧洁净的天然气发电,经过能源的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从常规发电系统的40%左右提高到80%左右,大量节省了一次能源。
天然气三联供系统的另一优势,就是可作为传统电力系统的补充调峰。在用电高峰时,能使电力负荷平均化。夏季城市大量使用空调时,电力负荷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负荷高峰,同时夏季也是用气的低谷时期,有富余的供气能力。通过利用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可在满足高峰用电的同时,还能利用排放余热来制冷,并减少电力调峰装置投资和运行费用,用电负荷得以改善,更充分地发挥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功能。
分布式供能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还体现在改善单一大电网供电的能源结构、提高用电的安全性上。目前,全世界90 %的电力负荷都由集中单一的大电网供电,这种供电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安全隐患。大电网中任何局部的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电网,严重时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甚至是全网崩溃。今年年初的大雪灾已经充分说明分布式供能的重要性。受灾严重的贵州省贵阳和江西省南昌,都是分别依靠两台12.5万千瓦机组的分布式电厂才确保了供电。
其实,分布式能源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就开始发展起来。在西方发达国家,热电冷联产的应用十分普及,发电机组的余热80%以上被有效利用。目前美国已有6000多座分布式能源站,仅大学校园就有200多个采用了分布式能源站。美国能源部已经提出了小型冷热电联供规划。根据这项规划,到2010年,20%的新建商用、写字楼类建筑物将使用小型冷热电联产;到2020年,这一比例则将提高到50%。在英国,分布式能源站有1000多座。比如英国女王的白金汉宫、首相的唐宁街10号官邸,都采用了燃气轮机分布式能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