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钢构制造瓶颈
近千万吨规模的湛江钢铁项目,四年时间就要全面建成投产,而宝钢股份做到同等规模足足用了30年,湛江钢铁建设可谓神速。虽说建设速度对中冶集团不再是事儿,屡屡刷新工期记录对他们巳是“新常态”,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东海岛工业几乎为零,各类建筑资源奇缺,一般的沙石料都需要外地运送,数十万吨的钢结构该到哪里去制作?资源短缺成为瓶颈,钢结构制造连连告急!
中国二十冶提前预料到这种困难,将北方的一个钢结构厂整体搬迁到东海岛,但加工制作能力远远满足不了现场需要,他们只得将部分制作任务转回内地的大本营。
上海五冶想方设法在珠海找到一家制造厂做好了第一批构建从高速公路运过来,车到了湛江却下不来,收费员说这么大的东西,我们的收费站都要拆掉了。转到水运,体积庞大的四管柱,
单件最重就达52吨,载重1000吨的船只能装300吨,运费还必须按满船算。无奈之下,他们改变了外委模式,将大件细分按配件加工制作,货到工地自己再来组装,这大大增加了现场施工人员的工作量。
中国十七冶承建的炼钢项目,3x350吨转炉为宝钢自主集成,其容量为中国第一大,配套的520吨铸造起重机为世界第一大,钢结构厂房长432米、宽69米、高71米,7层平台钢结构层层叠加,纵横交错,总量达到5.3万吨。
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陈夕潮和副经理吴民带着记者登上11.5米的主平台,“湛江钢铁1#、2#转炉就位仪式”的横标鲜艳如新。他们告诉我,2015年2月2日上午,两座350吨转炉顺利安装就位,比原计划提前8天。当时宝钢股份、湛江钢铁、中国十七冶都有主要领导过来参加了仪式。
炼钢工程总工期24个月,被确定为申报“鲁班奖”项目,质量工期要求都很高。由于进场较晚,资源不足的影响更大,工期一度滞后,施工陷人困境。面对困难项目部积极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在马鞍山制造公司推行24小时倒班作业。同时派人在两广地区四处寻找新的制造厂家,最终在防城港、南宁、珠海、佛山联系到4个合作单位,其中2.3万吨大件委托给了防城港的一冶钢结构制造厂汽车运输估算要600多车,每车长度都将超过30米。针对制作点多、距离远、人手少的情况,项目班子成员分工负责,
提前做好施工和控制方案,实施样板引路机制,推行首件验收办法,对每个制作点进行严格的技术交底和管控资料宣贯指导,协助制造厂家通过了业主、监理、监督站组织的准人考察,七个首件也全部通过验收,从而成功突破了钢构制作瓶颈,达到了批量生产供应的目的,满足了现场安装需求。
2014年夏秋之际,正值钢结构制作安装高峰,两广地区连续遭遇了“威马逊”和“海鸥”两次强台风的侵袭,致使广西防城港钢结构制造厂停电、停水长达半个月。钢构办驻点人员克服高温、蚊虫叮咬等困难,和制造厂员工一起投人到生产自救工作当中,使制造厂很快恢复了生产。
2014年8月底,湛江钢铁确定了“15•9”投产財示,将原定年底的工期提前了3个月。这使得原本就吃紧的工期压力陡增。项目部变压力为动力,积极迎接新挑战。9月3日,在现场召开了“大干100天、确保15•9投产”动员会。通过“时间倒排、任务倒通,财会、责任倒追”的方式,重新编排施工计划,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对土建和钢结构制作资源进行了调整,确立了细致的施工方案,将责任目标落实到人。广大员工自觉放弃休假,半年多时间不回家探亲,以“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实施“24小时工作法”,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工程进度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钢结构制造安装连续4个月超5000吨,顺利完成了钢结构制造和安装任务,工期到春节前提前20多天,项目部破例给大家放了“春节年假”。
千里大搬迁
加法和减法,时常蕴含着辩证法。
湛江钢铁就是加法和减法的产物。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国家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还要在湛江东海岛建设千万吨级的钢铁新基地?真实的背景是:广东省减量置换,之前关闭珠钢、迁建广钢、重组韶钢,做好减法,淘汰落后粗钢产能1614万吨。这一加一减实现了广东冶金工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了国家钢铁工业蓝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与此同时,宝钢协同产品布局,优化资产配置,主动迁移上海存量产能,将原来布局宝山罗泾的4200毫米厚板生产线和两台制氧机整体南迁。
上海罗泾4200毫米厚板生产线和制氧机,是当年上海世博会用地配套搬迁项目,分别由中国二十冶和上海十三冶承建。此次两大项目整体搬迁,仍然由原建单位承担。总体要求:设备无损耗,零件不短缺。加之上海与湛江相距2000多公里,陆运要跨越四个省;水运从长江人东海、过台湾海峡到南海,时间需要一周。可以说拆卸难、安装难、运输难,方方面面的协调更难。
被人们称之为海陆联动的千里大搬迁项目。
记者几年前曾去过罗泾4200毫米厚板工地采访,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宏伟壮观。厂房长1.4公里(为全国之最),设备8.3万吨,建筑钢结构3.1万吨,不仅实物量大,科技含量也高,是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成投产的项目现在要进行保护性拆除,重新进行修整、总成、包装,然后运往湛江工地安装,其工程量之大,危险性之高、管控环节之繁,在冶金施工历史上极为罕见。
提前预知危险源和施工难点,精心做好施工方案最重要。4200毫米厚板工程项目经理王洪林、吴文平和制氧项目经理张小红都这样认为。
4200毫米厚板工程项目部提前编制了拆迁规程,还把要领组合成容易记忆的顺口溜:
拆除利旧是特点协同管理统全局。
主线拆除要先行仓储运输是关键。
结构拆运难度大,措施周全要安全。
轧线炉子同步行开口闭口相接应。
精整闭口分先后先冷后轧安结构。
。。。。。。
还有“先内后外、先简单后复杂,自上而下、逐层解体,及早组织人员进场,熟悉原始设备图纸及设备状况,按拆除批次、顺序编号,对重要部位进行拍照或摄像,这些都是关键环节。
上海十三冶制氧项目经理张小红告诉记者,接到任务那些天睡不着觉,每天脑子都像过电影,哪些设备要先拆,顺序怎么排,拆成多大,如何标记,怎样存放,这一个个细节都要事前考虑周全。譬如说拆小了就容易损坏或丢失,还会增加安装的工作量,拆大了运输又不方便;拆迁和安装顺序正好颠倒,最先拆的最后安装,拆完了必须先找地方存放整修,而存放的场地又十分有限,还有标记要做好,否则没法安装。为了万无一失,前期策划他们用了三个月。
在组织模式上,采取流水作业,拆除、运输、安装由同一批人来完成。变压器、电气盘柜等走公路运输,其余设备租了14条船、40个集装箱从海上运输。仅包装钢材就用了500多吨、木材花了100多万元。有一次运空冷塔,预计汽车可以直接拉到太仓码头,没想到在过江桥收费站时,这个直径5.6米、长26米的庞然大物还是把红绿灯撞坏了,车被扣了一周。后来又拉到宝钢大件码头,这里吃水深度不够,又租小船转运到太仓码头。其艰难曲折程度被他们形容为是“化不可能为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4200毫米厚板工程设备和构件更大一些,施工组织协调过程更复杂,二十冶将拆、建分为两个项目部,隔空对接,相互配合。二十冶厚板工程电装专业项目部经理沈玉坤介绍说,4台粗、精轧主传动大电机,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单件吊装重达146吨,受厂房作业空间限制,项目部采取解体运输方式,转定子在线外抽芯分离。在拆解中施工人员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花了两个月时间对底座基础灌浆层一点点凿除;电机转子、定子线圈部分裸露在外,运输过程容易受潮和受损,对包装设计要求很高,项目部倾力攻关,精心测算,制作的托架和包装既满足了结构设计要求,又大大节约了成本;自制的电缆卷盘机,将抽回的2800公里电缆盘整如新。
钢结构专业项目部总工徐明忠为记者讲述了大吊车梁艰难的拆卸运输过程。4200毫米厚板工程冷床区12根大吊车梁,单重165吨、截面高度6米、长57.5米,为了让“第一梁”一件件安然着地,项目部在有限的空间里创新了“滑移”、“抬吊”等多种新工艺。在运往码头装船之前,为其专门打通“绿色通道”拆除了厂区两个门岗、两个路灯;联系相关方面对路边个别广告牌和行道树进行了处理;为便于载重汽车转弯,在厂区门口还特别浇筑了一块54米长、30米宽的地坪。4片巨大轧机牌坊及重达418吨的轧机立辊装船、运输过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全程跟踪记录,海陆联动的千里大搬迁历史镜头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