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董秀成:缓解冬寒气紧需多管齐下

2013-11-05 10:50:02 中国石油报

最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天然气生产和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但迫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各地纷纷推进气化工程,进而使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未来天然气进口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国内天然气供需矛盾会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出现大雪等极端天气时,供需矛盾会迅速被激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影响。

最近两年,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各地加快了气代煤计划,促使天然气供需失衡现象更加严重。即将进入冬季取暖期,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或许会直接导致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不足,进而再次出现供应紧张。

可能导致再度爆发气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南方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和两湖地区,过去长期天然气季节性峰谷差较小,因此在输气管道建设时没有充足的配套储气设施,导致极端天气中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不足。二是我国天然气管道网络还不完善。天然气资源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消费市场则以东部地区为主,产销地的分离凸显出天然气管道的重要性。国内天然气管道布局比较分散,而且天然气生产和干线运输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独自运营,各石油公司的管网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形成“沟通”和“联网”,在资源调配方面很难做到灵活机动,从而限制了天然气瞬间供应能力。三是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从我国天然气产业链来看,天然气生产和主干管道运输归三大石油公司所有,下游城市燃气市场则包括民营燃气公司、外资燃气公司以及两大石油公司拥有或控股的燃气公司。上游产业链发展与终端消费市场开发之间存在不协调和脱节现象,供应能力与终端市场消费严重失衡。

在冬季取暖高峰到来之前,政府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稳定,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保证天然气产业链协调发展,避免供应紧张局面再次出现。政府层面上,要加大协调力度,协调上下游产业链的平衡,敦促相关企业采取措施,保证市场稳定;从供应企业层面,要加大供应能力,确保天然气稳产和增产,强化内部协调功能,适当减少部分企业用气规模,优化供应结构,确保民用气稳定供应;从地方燃气企业层面,要控制不合理消费结构,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势头,确保民用气优先供应。

长期来看,首先要增加天然气供给量,才能真正解决供需矛盾。在规划下游市场有序发展的同时,必须增加我国天然气的产量,才能保障消费需求。这就要求加大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虽然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海上的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难度较大,但只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同时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勘探开发就具有很好的前景,依靠国内天然气资源提高我国天然气产量,从而满足我国绝大部分的天然气消费需求。保障天然气供给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增加进口,包括管道天然气进口和LNG进口。

其次,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网络和配套储气设施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然气管道建设,促成全国统一的、相互有机联系的真正的天然气管网,才能灵活机动地进行资源调配,同时有效增强应急能力。作为重要的调峰和应急措施,天然气储气设施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参照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天然气产业上下游企业都应具备一定的储气能力,城市燃气公司同样需要建设一定的储气设施。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的混乱是天然气产业链发展不协调的重要因素,导致储气设施建设滞后、下游市场过度发展以及进口受到限制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产业链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长期实行低价格政策造成资源消费过度扩展和浪费,不符合国家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应在充分考虑其他能源的比价关系以及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的同时,逐步建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顺畅的价格联动机制。(作者:董秀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